中國網財經12月21日訊(記者 暢帥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
“今年專門強調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這一塊是非常有新意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探索存量人口以及新增的新市民怎么能夠逐漸在城市住下來,將有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消費率的提升,以及城鄉協同發展。
根據光華思想力的測算,我國目前城市化率是60%左右,到2035年會達到75%甚至80%左右。隨著城鎮化率提升,未來可能有將近4億人會尋求在城市住下來。
面對部分城市的高房價,“4億人”如何在城市住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對此,劉俏提到,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消費能力和意愿。未來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居民收入分配在國內產出中的占比,以及降低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這里面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的問題。
據悉,光華思想力課題組預測2035年遠景規劃中,農業占比僅為3%左右,就業人口降到6%左右,這意味著未來的十幾年時間里面,將會有超過20%的就業人口完成重新配置,需要配置到高端的制造業或者高端的服務業。“這里面有很多的基礎性工作要做,新增人口待下來之后,他們的消費意愿,消費能力是我們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前置條件。” 劉俏指出。
劉俏認為,未來中國制造,中國的生產可能更大比例是服務于國內市場。展望2035年,他判斷,隨著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和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基礎作用的發揮,居民消費率將從現在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的占比將從目前的44%提升至60%。“這意味著經濟社會產業格局將發生深刻的變化,且這些變化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