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網
原標題:農銀匯理投資副總監史向明:明年債市機會大于今年來源:上海證券報
農銀匯理基金投資副總監、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史向明認為,長期來看,信用分化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改變研究方法,更看重所投資公司的基本面。她判斷,2021年債市機會將大于2020年,在防守中耐心等待大的拐點機會到來。
據了解,農銀匯理基金固收團隊有自己嚴格的信評標準,在挑選信用債券標的前,必須將外部評級轉化為公司內部評級,達到公司內部評級標準的債券才可入庫。這種評級不是只看企業的名字、企業是什么性質及企業是否夠大等表面情況,而是通過深入專業的研究得出結論。
在債券投研中,農銀匯理基金完全摒棄單純以企業資質定性的“信仰”論。史向明表示,剖析很多出現信用風險企業的案例可以發現,很多企業都逃不開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財務報表及企業經營風格激進等問題。農銀匯理基金固收團隊在這一塊業務上,顯得更為超前也更為謹慎。
首先,非常關注各個行業在經濟運行中的趨勢、周期波動特征、盈利和現金流穩定性等指標,定期和不定期地更新各個發債行業的內部評級。
其次,始終注重對發債企業基本面的研究,不單純以企業性質決定債券品質,注重分析企業實際控制人、行業性質、企業經營、同行對比、財務真實性等指標,注重企業自身資產負債表的健康,所選標的既要有穩健的風格和抗風險能力,也要有長期獲利的能力。
農銀匯理基金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已成功運作多年,不過度依賴外部評級。從具體投資來看,內部評級在獨立性及跟蹤及時性上更有優勢。
史向明表示,對于信用風險,除了持倉前的研究工作,持倉后還必須動態跟蹤,形成固定的機制,這點和準入把關同等重要。
投資是一項動態管理的工作。債券發行人的資質狀況處在變動中,任何人都無法判定一個企業從開始到最后都不出現問題。史向明表示,密切跟蹤的意義在于,當企業出現負面狀況時,可以比市場更早地準確判斷其性質與影響,及時作出去與留的判斷,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除了做好對債券發行人定期財務報告和企業負面輿情的跟蹤,農銀匯理基金還對相關行業數據動態跟蹤,以盡早規避信用風險較大的債券。
關于明年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向,史向明表示,海外經濟數據也在復蘇。綜合來看,目前中短期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上行的空間有限,但債券收益率下行的拐點尚未到來。
“2021年出現通脹的可能性不大,流動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不排除在某個時點,市場重新迎來利率向下的機會。”史向明說。
“整體上明年債市會比今年好。”史向明表示,短端部分調整已經比較充分,中短期限的利率債和名副其實的信用債開始具備配置價值,可維持當前中短久期水平,等待長端機會的進一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