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2月19日電 (韓璐 李綠桐)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等單位的院士、學者共同探討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挑戰。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因三峽水庫蓄水而新生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兩岸陸地生態環境和水庫水體環境質量。記者從會上獲悉,三峽庫區消落帶涉及岸線長度5425.93千米,其中人工邊坡岸線長633.85千米,自然邊坡岸線長4792.08千米。
如何進行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的恢復與重建?如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障三峽庫區生態質量?如何實現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這些議題成為與會專家們探討的主要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表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庫運行后,庫區上游以及下游聯系的湖泊,尤其洞庭湖、鄱陽湖以及岸線城市群互聯互通影響。沿岸生態系統的保護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也是長江大保護必須面對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作為三峽水庫水位反復周期性漲落形成的干濕交替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是保障河流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帶。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尹忠武表示,經過十年的試驗性蓄水運行,目前三峽庫區消落帶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區內植物種類構成、植被覆蓋度、植物長勢上沒有明顯差異,植物群落結構趨于穩定。
西南大學教授曾波表示,在消落帶治理上應該因時、因地、因勢而定,不能夠一概而論。“從三峽庫區消落帶大小比例來看,重慶地區消落帶占據三峽水庫消落帶的87.78%,湖北地區消落帶占12.22%,而消落帶的保護和治理應該以目標為導向。”
而如何構建健康、高效的消落帶生態系統,實現三峽庫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萬成炎建議,應堅持保護為主,實施保留保護措施,規范減緩庫區周圍人類活動對消落帶的不利影響。“消落帶生態修復應加強土壤生境的保護、永久性植被的構建或經濟植物的收獲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消落帶生態服務功能、服務能力以及其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