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分段監管體制,迫切需要建立貫通產業鏈、打通上下游的全程監管機制。基于此,中央一直強調要強化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合格證作為農產品生產者自主開具的質量合格證明,附有農產品產地、生產者、質量安全等信息,并隨農產品一同流通,是銜接產地和市場的有效抓手。推行合格證,建立健全了生產主體名錄,將監管重心從后端檢測前移到生產過程指導和服務,促進了產管銜接。發展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已經到了必須要大力推進合格證制度的新階段。
要看到,試行合格證制度不是把責任都推到了生產者身上,而是對現有監管手段的豐富和提升。合格證既是自我承諾、是自律,又是營銷者與消費者對生產者的倒逼、是他律?,F在各地都在力推合格證,但不要想著依靠一張合格證包打天下。相反,監測、監管、執法等手段一個不能少,一律不能弱化。合格證制度不是放松了監管,監管反而要更加嚴格,不僅要監管質量安全,還要監管合格證的真實性。
如何讓帶證上市的農產品“真合格”,是合格證制度推行的要害所在,也決定了合格證的成色和“含金量”。不能僅靠“一張紙保安全”。既要重點關注中小生產者在開具合格證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和指導他們合理選購投入品、按要求用藥、完善生產記錄等,讓他們有信心有條件開具合格證。又要避免農戶隨意開具合格證,合格證試行要穩扎穩打,數量服從質量,杜絕瞎開、亂開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