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新疆阿克陶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96.4%的地域為高寒山區。長期以來,崇山峻嶺成為山區牧民脫貧的“攔路石”。近年來,阿克陶縣圍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發展特色產業,于今年成功脫貧摘帽——讓廣大群眾在戈壁平原上迎來新光景。
搬出深山迎新生
迎著朝陽,驅車從阿克陶縣向東行駛約15公里,戈壁平原上一座新城——絲路佳苑易地扶貧安置點映入眼簾。行走其中,柏油路筆直,樓房林立,隨處可見當地群眾幸福的脫貧笑臉。
早起的阿里亞斯·喀日拜戈與妻子托合提布·庫爾班在自家餐廳蒸包子、煮奶茶,忙碌著招待客人。
“常聽出山的人說外面生活好,但擔心自己缺少技能,過不上好生活。”2019年9月,阿里亞斯從160公里外的山區搬入絲路佳苑安置點,參加了免費廚師技能培訓班后,申請到一套40平方米的商鋪,經營起了石榴籽餐廳。“現在生活很有奔頭。”阿里亞斯說,“餐廳生意好時,每天收入1500多元。”而且,按照當地創業減免房租的政策,阿里亞斯每月僅交450元房租。
阿里亞斯一家還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水電暖齊全的樓房。“以前在山上生活交通很不方便,下雨房子會漏雨,還擔心發洪水。”托合提布說,“如今生活讓人很放心,有樓房住,孩子上學很方便,去縣城也有班車,日子越來越好了。”
阿里亞斯夫妻創業記是阿克陶縣斬斷窮根謀脫貧的縮影。帕米爾高原是南疆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里海拔高、環境惡劣、災害頻發、基礎設施落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2016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貧困群眾走出深山。目前,阿克陶縣已安置4個鄉22個村2548戶10694名搬遷對象入住昆侖佳苑、絲路佳苑易地扶貧安置點,并配套建設了學校、幼兒園、文化廣場、衛生服務中心、商鋪,水、電、氣、暖、網絡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脫貧致富有新產
易地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是目的。阿克陶縣為讓出山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發展產業上下足繡花功。
絲路佳苑易地扶貧安置點利用鄰近縣城的優勢,發展起蔬菜大棚產業。
“以前只會放牧,哪會種菜呀!”2017年9月,住進絲路佳苑的納斯爾·哈力克分到了一個蔬菜大棚,本是一件高興事兒,卻讓他犯了難。所幸技術員手把手培訓種植技術,讓這個曾經的牧羊人成了一名合格莊稼漢。
“以前只能管理一個大棚,現在能管理12個大棚了。”隨著種植技術不斷提高,2018年,納斯爾申請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承包大棚,還帶動其他貧困戶實現就業。如今,每個大棚能給他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
“我還要教身邊的親戚、鄰居種大棚,帶著他們一起致富。”納斯爾相信,隨著種植技術不斷提升,收入會越來越高。如今,兩個安置點的戈壁設施農業大棚發展到1700多座,產出的蔬菜遠銷到喀什等地。
30歲前,阿依古麗·吐爾地艾買提一直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每日翻山越嶺,牧牛放羊。2018年,她搬進絲路佳苑小區80平方米的新樓房,依靠牛羊聯牧分紅,日子還算安穩。
隨著社區引入的阿克陶中印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投產,阿依古麗進廠成了一名工人。“社區鼓勵我到廠里工作,就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孩子也能掙錢。”如今,負責耳機安裝的阿依古麗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目前,絲路佳苑小區已有200多人進廠工作。
其實,在安置點建設之初,阿克陶縣就按照“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模式為搬遷勞動力提供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就業創業服務,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一戶多人”穩定就業的目標。
打馕車間、設施農業大棚、高標準養殖棚圈……如今,搬遷安置區通過發展產業實現了就業全覆蓋,使搬遷群眾走出大山,搬得出、穩得住,融入新型社區成為居民;放下羊鞭,拿起現代生活工具、掌握一技之長,有事做、能致富,成為產業工人,實現搬遷一戶、穩定一戶、脫貧一戶。目前,安置區產業發展成效日益凸顯,搬遷牧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4920元提高到11088元。
戈壁灘長出“搖錢樹”
多山的阿克陶縣人均耕地不足2畝,用好山外的每一寸土地提高產出增收是當地的必修課。
“我承包了20畝地,種了杏子、桃子和西瓜,今年掙了1.6萬元。”村民亞合甫江·毛拉說,“以前沒想過光禿禿的戈壁灘也能長出‘搖錢樹’。”
雪山下的皮拉勒鄉依也勒干村曾是新疆深度貧困村,全村759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4戶,土地貧瘠、人均耕地不足1畝,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渠道狹窄。
為讓村民脫貧增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民心、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隊與村黨支部堅持“以水定地,生態用水”原則,經過認真調研走訪,決定將村西邊4000畝戈壁荒地改造建設成林果基地,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面對遍地砂石,工作隊發動全體村民挖石填土,改良土質,邀請林業專家開展技術指導,規劃林果基地建設,開展測土配方……兩年半時間,林果基地拔地而起。目前,4000畝林果基地完成建設,種上了巴仁杏、果桃、新梅等果樹,還種有核桃與大果沙棗作為防護林。68名村民成為果樹承包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5人。村里還成立林果技術服務合作社,116名貧困村民成了護林員,實現了村集體有增收,農戶有產業、務工有渠道。
2017年,依也勒干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今年,全村人均收入可達1.4萬元。與此同時,村里正在規劃建設旅游新項目,將帶來更大發展機遇。
如今,在帕米爾高原為數不多的平原戈壁上,百業興盛。阿克陶縣按照縣有特色產業、鄉有龍頭企業、村有致富項目、戶有增收渠道的思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發展以香菇、黃麻雞、乳鴿、育肥牛為重點的主導產業,以巴仁杏、薄皮核桃、西梅為主的特色林果業,以皮拉勒大米、水晶綠甜瓜為品牌的優質種植業,并對紡織服裝、電子組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提檔升級,形成了“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千家萬戶”減貧機制,不斷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