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券市場紅周刊 記者 | 齊永超
前瞻2021年,金信基金投資部董事總經理、金信穩健策略混合基金經理孔學兵在接受《紅周刊(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說,歲末年初市場將會呈現豐富的機構性投資機遇。其中,長期被打壓的科技類資產將在行業景氣度加持下,迎來風險偏好改善帶來的估值回升。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說,他認為,要關注長期發展空間大的行業和標的,比如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依然不足5%,但這樣的行業在高速成長階段一定是高估值、高波動的。
優質科技成長股“性價比”優勢進一步凸顯
《紅周刊》:您如何來看近期的市場?至年底,預期市場會有一個怎樣的輪動規律?如何把握其中的機會?
孔學兵:直至歲末年初,市場將會呈現比較多的結構性輪動機會。首先美國大選落地,不確定性得以消除,相比特朗普,拜登的執政方針或將相對理性,中美貿易局勢可能會迎來短期的喘息機會,長期被打壓的科技類資產將在行業景氣度加持下,迎來風險偏好改善帶來的估值回升。同時國內方面,“十四五”規劃相關建議,也將提供政策驅動,部分長期成長空間較為明確的成長性行業,如新能源、半導體等,有望在景氣度和政策催化共同推動下,為市場提供較為豐富的結構性機遇。
隨著國內疫情的成功控制以及疫苗的出現,經濟復蘇逐步開啟,順周期行業業績進入改善通道,估值得到修復,在流動性邊際收縮過程中,市場整體仍是存量博弈格局,具備低估值優勢的順周期類資產成為階段性市場熱點,具有合理性。我們預期2021年經濟增長將呈現前高后低態勢,明年一季報可能是各類資產業績改善程度的觀察窗口,預計將對市場風格產生較大影響。
《紅周刊》:中長期來看,市場有哪些主要增量資金?
孔學兵:中長期而言,居民家庭資產的再配置、再平衡將為市場資金提供最大的增量資金,“剛兌”打破后,市場無風險利率下行將是主旋律,這些資金通過公募基金等形式進入市場,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優質資產的溢價水平,立足長期、追求確定性可能是后疫情時代資金的共同訴求。
《紅周刊》:公募基金今年新發產品數目、募資金額都創了高位水平,在您來看,至年底階段,是不是一個基金建倉的良好時機,您的邏輯?
孔學兵:近年來公募基金在發行數量和管理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長,我覺得這是資本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自然結果和體現,公募基金很大程度上得到投資者的廣泛認可,也顯示出專業化投資的優勢。經濟轉型期,結構性行情是常態,注冊制下公募基金的整體研究優勢和定價能力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間。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接下來一段時期市場處于業績真空期,流動性方面預計也不會出現重大變化,各類優質資產均有可能維持輪動,風格可能較為均衡。所以基金的建倉我認為應當淡化擇時、淡化風格博弈,把落腳點放在行業發展趨勢、公司成長空間等方面。
特斯拉重新定義汽車生態
三電環節、設備、材料端均將呈現機會
《紅周刊》:您關注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科技成長股,那么,什么樣的科技公司才是您眼中,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孔學兵:首先,持續的研發投入構建護城河。其次,研發轉化效率高,高技術門檻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再者,收入端高增速、高毛利、財務穩健、現金流充沛。
《紅周刊》:我們聚焦科技行業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您如何給新能源汽車頭部公司估值的?
孔學兵:結合國產新勢力幾個代表企業的市值水平,應該說,今年下游整車環節是存在一定的估值泡沫的。但是,坦誠地說,泡沫程度究竟有多高,如何量化,以及會以何種方式破裂抑或消化,我們無法得知。從長期發展空間看,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依然不足5%,高速成長階段一定是高估值、高波動的。
《紅周刊》: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特斯拉市值不斷上攀高峰。那么,對于特斯拉的產業鏈的投資機會,您認為有哪些?
孔學兵:特斯拉的投資機會,首先它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引領者。這點很重要,可以說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生態。其次是特斯拉國產化后產能瓶頸消除,成本的持續下行確保了價格大降之后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毛利率水平。對于特斯拉來說,產品仍然是核心競爭力,國產modelY的推出預計在眾多競品中依然極有競爭力。
從特斯拉的長期發展戰略看,軟件定義汽車,特斯拉的營收結構、商業模式未來在自動駕駛技術突破并普及后,相比現在可能會有根本性的變化。產業鏈的投資機會和“特斯拉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總體而言,會是一個由硬及軟的過程。現階段,電動化依然是主要挖掘方向,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環節、設備與材料環節依然可以積極挖掘。圍繞智能化、網聯化,產業鏈新的投資機遇也將逐步展開。
《紅周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它們的上、中、下游領域各自具有哪些投資邏輯?哪個領域更具有投資優勢?
孔學兵:新能源車下游整車環節今年由于歐洲補貼之后銷量大增,以及美國可能的迎頭追趕,中國一枝獨秀演變成全球熱潮,資本市場對整車環節的發掘已經比較充分,預期也打的較滿,但是還有一些環節,我們觀察到,依然是有明顯的投資機會存在。比如說上游的一些設備端、材料端,以前的市場空間可能僅限于國內市場,憑借中國智造的整體優勢,擁抱全球是必然選擇,相關領域,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可投資機會,而且性價比也非常好,業績增速跟估值的匹配度也非常不錯。
重視企業估值與增長的匹配度
偉大公司“標簽”在于創造需求
《紅周刊》:您在公募領域有多年的實戰經驗,那么,您是如何選擇行業賽道的?如何在行業與個股中做倉位配置的?
孔學兵:我認為,資本市場反映時代變遷,投資方向應當具備時代特征。契合經濟發展規律,能夠獲得資本支持、政策激勵的行業,更有機會保持較高的景氣度。投資實踐中,我認為行業景氣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我會重點考量企業的競爭優勢,最后我會考量企業的性價比,即估值與增長的匹配度。至于倉位,我一般不會考慮擇時,換手率也不高,個股的調整更多基于對公司業務進展的持續跟蹤,或被更具比較優勢、性價比優勢的其他公司所替代。
《紅周刊》:您眼中的偉大公司的標準是什么?您認為哪些行業具有好的商業模式,更加適合長期價值投資?
孔學兵:首先第一點是在行業的低潮期是否能做到前瞻布局、提前卡位;第二點是能否在長期的競爭中不斷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確保可持續增長;最后,具備企業家精神的優秀管理者,從來都不會失信于市場,也不會迎合市場。例如,在消費、科技行業誕生了較多偉大的企業,主因在于創造了需求或者滿足了需求。
《紅周刊》:您專注于自下而上的成長股深度挖掘,堅持以中長期的相對確定性應對短期的不確定性。那么,哪類行業或公司具有這種“確定性”機會?
孔學兵:近期的投資實踐中,讓我印象頗深的是我們三季度重點研究后布局的某半導體IDM廠商,2020年中報顯示公司成熟制程進入快速增長通道,8成設備折舊高峰已過,收入端和毛利均大幅提升,業績超預期,但因市場風口不在,公司股價不溫不火。進入10月,公司發布的三季報再超預期,8成產能全滿,但因定增50億,股價不漲反而在兩周內跌去20%。由于公司具備業績增長的確定性,但因非業績因素被市場情緒錯殺,于是市場快速糾偏,股價返身向上,在此后1個月上漲了超過50%。
《紅周刊》:您比較重視行業增長空間的天花板、公司競爭力和稀缺性溢價。那么,您如何來分析、判斷某個行業的天花板、競爭力和稀缺性溢價?
孔學兵:我對行業天花板的理解是,如果某個行業已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用戶較為普及,滲透率不再提升,整個行業的營收和利潤都不再有明顯增長,當這種現象出現時,行業頭部企業要取得進一步發展,要么蠶食行業內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存量博弈,但這是有邊界的;要么作為行業變革者去推動創新,創造新需求,當舊的天花板逐漸被解構,新的天花板就會形成。變革者和創新引領者在這個過程中就有機會構造新壁壘,這在家電等行業中表現得較為充分。
對新興產業而言,行業的天花板究竟有多大,其實是一個長期觀察和跟蹤的過程,但階段性還是大致能有一些參照物。比如說新能源汽車行業,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趨勢日漸明朗。這些大致能估算出產業空間,另外,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例如無人駕駛技術的終極應用,新能源汽車的天花板可能因為應用場景的大量出現再次重構。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