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指農歷10、11、1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蟄蟲伏藏,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春響。《史記》云:“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冬季養生之理即避寒就溫,斂陽護陰。貴在養藏,養腎。因此,人們自然要天人合一,順天而行,既要借助自然之勢,順天而“藏”,也要發揮主動出擊概念,借天而“補”,主動與被動相結合,達到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季養生要點:
1、起居養生
宜早睡晚起:《素問四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養生應順自然界閉藏之規律,避寒就溫,斂陽護陰,貴在養藏。早睡可養人體陽氣,晚起能養人體陰氣,但晚起并不是賴床不起,而是隨太陽升起時間為度。
宜避寒保暖:冬季氣候寒冷,需要注意保暖,穿靴戴帽防止人體熱量散失。陽光充足的時候多到戶外曬太陽,常曬太陽可以起到壯陽氣,溫經通絡的作用。中醫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在“冬季”,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的狀態,人體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更能起到溫經壯陽的作用。
2、運動調養
以靜態運動為主,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不適合太過激烈運動。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避免大汗淋漓而使陽氣外泄。
3、情志養生
寧靜為本:冬季人體代謝進入相對緩慢時期,故養生要注重“藏”。精神上做到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安寧,避免煩擾生氣,使得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4、冬令進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春來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人體陽氣潛藏,陰精固守,是蓄積能量的階段,也是進補的好時節。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時臟對應”的理論,冬季屬腎,腎主藏精而為生命之元,故冬月為四季進補最佳時令,通過冬令進補—特別在補腎,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適當進補不僅能提高機體抵抗力,還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儲存體內,待來年開春陽氣升發。
冬令膳食原則應適當食用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食物,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如桂圓、枸杞、栗子、核桃、羊肉、牛肉、烏骨雞等,還可多吃補腎食物,如腰果、山藥、芡實、核桃等,黑色食物也可多食,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紫米、藍莓、桑葚等。
冬令進補還可以“藥膳”來進補,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一般民眾想自行進補需要注意一下幾點事項:
(1)辨證施補,虛則補之:中醫講究辨證施膳,進補需視每個人的體質、年齡、生活環境、四季變化等因素依不同的藥材配方進行調理。一般藥膳大致可分為“溫補”、“平補”和“清補”(涼補),體質虛寒適合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如未能自己分別出是什么體質,以平補為佳。
(2)進補禁忌及注意事項:
忌不正確的進補方式,越補越糟。
忌感冒、發炎時進補,如感冒、喉嚨痛、發燒、嚴重咳嗽、外傷等。
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或患有哮喘、肝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痛風等人士,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進補,以免不正確的進補,誘發疾病的發作。
有胃腸道潰瘍、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痔瘡等或口舌干燥、心煩急躁、皮膚瘙癢、便秘等上火反應的人士,需要調整進補方式,不可過度。
孕婦及生理期間,進補也該謹慎評估或避免過度進補。
(3)什么人適合冬令進補
身體虛弱者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者可依據不同需求予以適當進補。
年幼或年邁體弱者,通過在冬季,食欲量大,相對營養吸收好,正是增強或改善體質的好時機。
預防疾?。阂恍┮自诖合陌l作的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可在冬季適當的進補,以改善來年疾病的發作情況。
其他:冬令進補是一種藥食調理方式,若是身體有特別需要調養者,還是要咨詢中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意見,不盲目使用來路不明偏方,在依其體質予以不同的調養方式,如此才能發揮冬令進補最大效能。
(4)冬令“引補”以開路
針對冬令進補,藥補需針對個人的體質辨別選用,最好先“引補”,調理脾胃為之后的進補提供更佳吸收消化的條件。引補可選用黃芪、黨參、蓮子、茯苓、山藥、芡實等藥食同源食材煮粥或燉排骨湯,以補益脾胃,提高脾胃功能,增強進補療效。
“吃”是一種樂趣,如果能掌握冬令進補的關鍵,更能在冬季養生發揮一定作用。食補和藥補皆有益,秉持“多樣少量”、“均衡飲食”、“平補為主,溫補為輔”,“多食當季蔬果”,則在冬季能養出好體質。
如果不想在家費力烹飪?又想享受藥膳之美味,
那就來同仁堂粹和藥膳吧!
環境展示:
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