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河南的老百姓常說,送戲送到大門口,老戲新戲啥都有。我算了一筆賬,河南約有民營劇團2000個,一個劇團一年演200場戲,整個河南一年就是40萬場戲,每場戲有1000名觀眾,一年就能服務觀眾4億人次,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活躍鄉村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前不久,中國劇協第二屆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談到河南民營劇團在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時,驕傲地說。
此次展演,來自安徽、河南、寧夏、山西、甘肅、北京、上海、浙江、江蘇9個省區市的民間職業劇團上演了10臺劇目,涵蓋黃梅戲、豫劇、眉戶劇、北路梆子、秦腔、京劇、話劇、越劇、滬劇等戲劇樣式和劇種,既有京劇《思·凡》、豫劇《程嬰救孤》等傳統戲,也有黃梅戲《太白醉》、豫劇《風雨行宮》等新編歷史劇,還有眉戶劇《六盤春雨》、滬劇《海虞媽媽》等現代戲。展演劇目充分展示了民間職業劇團在藝術上不輸國有院團的實力,突出體現了其在戲劇事業、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戲送到驢都上不去的地方
“山西有個嫦娥梅花晉劇團,演員背著行李,把戲送到驢都上不去的地方,那里有最看不著戲、最需要看戲的老百姓。”原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戲劇評論家康式昭說,“文藝為人民服務,人民在哪里?有一大部分在農村。誰在為人民服務?有一大部分是基層的、民間的劇團,不是一年下去一兩次,而是就生長在廣闊的基層,長期地為廣大基層觀眾演出。”
根據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景亮的研究,民間職業劇團的生命力極強,而且歷來是基層演出為主體,“以山西為例,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地國有院團有兩三個,民間劇團有上百個;在特殊歷史時期,依然有很多‘地下劇團’活動;國民經濟稍一好轉,一些稀有劇種的民間劇團就生長出來了;后來國有院團增多了,民間劇團仍是國有院團數量的十倍以上,大量演出是民間劇團完成的”。
“好的民間劇團日常都能演出大量的傳統戲,也就是他們的‘吃飯戲’。”在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王評章的視野中,以閩劇為例,民間職業劇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傳承者,“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唱腔、流派、行當,現在國有院團不演了,但是民間還有記憶,民間劇團還在演,閩劇中一些消失的技藝還以這種形式保存在民間。”
如魚得水地活躍在民眾中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豫劇《風雨行宮》在殘酷的宮廷斗爭中展現個體命運、深入發掘人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自20世紀90年代上演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不僅成為本劇團常演不衰的代表劇目,也廣為其他劇團、劇種搬演,是一出“誰演誰紅”“哪個團演哪個團火”的戲,主人公金桂的初代扮演者王紅麗如今已經傳授了60多名弟子,此次展演中,幾個主要演員都是她的學生,年齡在30歲左右,已經形成了年輕的新一代演出陣容。
上海上藝戲劇社話劇《生命行歌》根據上海市金山區一家舒緩醫院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舒緩病房中5個病人、3個醫護人員的故事,探討臨終關懷,思索人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后時光。“老戲骨”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康式昭用包容性、靈活性、草根性來概括當代民間職業劇團的特點。包容性體現在藝術水準的寬松上。“像《生命行歌》,演出者都是成熟的表演藝術家,這臺戲的藝術水準甚至超過了有些國有院團;像《六盤春雨》,表演也許相對業余,但他們活躍在第一線,承擔著在廣大農村宣傳精準扶貧的任務,只要戲是老百姓需要的、喜歡看的,藝術水準上的要求可以放寬。”。
靈活性體現在成員、演出的自由上。農村有很多民間劇團演出是季節性的,農閑時敲鑼打鼓送戲,農忙時就解散。這種靈活機動是國有院團不具備的優勢。草根性體現在民間職業劇團植根于民眾,如魚得水地活躍在民眾中。追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是民間職業劇團的良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