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科技的發展給支付行業帶來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全球貨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什么?
在12月13日上海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召開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給出了他的看法。
周小川表示,如果將來真有一種世界貨幣,不管是SDR還是SDR的變種,技術的適應能力應該不成問題。如果利用交易瞬間所具有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可以在支付系統現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方面做很多工作。
IT技術促進跨境支付便利化
周小川說,過去由于通信設施和計算能力的限制,獲取的信息可能有限,處理的內容也不太多。在通訊能力、信息獲取的能力,以及數據處理的能力大大提升以后,工作量的分布是可以調整的。這個調整可以在交易的時刻做更多的事情,有可能會使支付更加便利化,特別是跨境支付更加便利化。
他介紹,在交易瞬間可以做的一個事情是處理匯率問題,就是在購買時,將原有賬戶中某一個幣種的貨幣進行兌換,兌換的量和所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正好完全一致。另外,匯率信息可以比以前更方便地獲得,避免金融機構在換匯時假優惠匯率待遇的弊端。另一個好控制的是交易場景,商戶是有代碼的,因此可以比較清楚地判別是否是經常項目的支付,也可以判斷匯兌的規則是否合規。從這個角度上說,可以將這種情況視為一種智能合約。
“應該說最簡單的智能合約就是條件語句,就是if-then else,就是什么情況下可以匯兌,什么情況下不可以匯兌完成支付,這樣就可以進行控制。可以減少事前、事后許多的工作量,在交易瞬間可以通過當代的IT技術加以完成。這也比較符合亞洲,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周小川說。
周小川指出,這樣的好處是,由于單筆交易金額比較小,比較容易看別人是否經常交易,而且很小的交易量也不太可能去做不合規的事情,比如說出去做金融市場投機交易,比以前就更容易判別。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不需要事前兌換,也不需要(用不完)事后再兌換回來,面臨的匯率風險就比較小。
他認為,在事前、事后的工作量大幅進行壓縮后,在交易瞬間可以有更多的信息獲取,以及進行更多數據的處理工作。雖然事后的工作還是有跨幣種的交割問題,但這個交割是可軋差后的交割,軋差后數量也比較小,可以由中央銀行指定某個商業銀行,負責某一個幣種的交割和清算,也可以由中央銀行直接安排清算的模式。
探討未來全球貨幣發展方向
周小川稱,去年Libra出臺時,瞄準了跨境匯款。跨境匯款雖然也是一種需要,但零售系統等基礎建設待完善。
他舉例稱,如果跨境匯款能夠用一攬子貨幣,或是美元,用Libra技術來加以實現,那么它落地以后,比如說美國打工的,遣回到墨西哥,這個錢能不能在當地零售方面使用,能不能夠實現購買。而如果零售系統沒有支持的話,那么它還是需要把匯完的款再放回本地,再放回本地時又可能涉及到兌換方面的匯率問題、政策方面的障礙等。
在周小川看來,零售系統、支付系統是更基礎的內容,如果零售系統搞好了,同時又暫時避免大家對于美元化的擔憂,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匯款問題實際上也就變得更容易解決。匯款問題的有些障礙不在技術方面,而是在于政策體制方面。
周小川進一步指出,如果在匯款的交易時刻就實現兌換的話,那么在這個兌換的過程中匯率問題實際遵從了市場規律,較少涉及到政策方面的障礙。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審查是否是洗錢,是否有恐怖融資,是否涉及毒品、賭博等這類的問題。同時,如果是一個月匯一次款,或者三個月匯一次款,總金額也就不會太大,也容易審查,這個數量可能是相當于經常性,不至于造成資本性或者大金額的欺詐、洗錢這些行為。
他表示,仿照上述零售交易的這種做法,匯款應該不存在太大技術上的問題。當然匯款里面,也會有一定的風險管理問題,也會涉及到匯率的問題。最好來講,涉及到雙方的金融機構還是要安排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能夠覆蓋風險和操作上的成本,這樣使各種新的方案、新的創新都能夠有比較客觀的成本核算。
未來全球貨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什么?
“我覺得大家也不見得能夠看得準。如果將來真有一種世界貨幣,不管是SDR還是SDR的變種,也許真是大國,比如說美國,將美元全球都適用,既然出現這種情況,照我們剛才這種思路,技術的適應能力應該不成問題,而且很多方案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靈活性,可以及時調整以適合未來全球金融格局變化的需要。”他說。
周小川稱,如果利用交易瞬間所具有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可以在支付系統現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方面做很多工作,而且可以向前承接,也就是和現有的體制、以前所形成的體制具有比較好的銜接性,向后也有相當好的適應性,這種做法就和Libra或者現在Diem所形成的思路有明顯的差別,也和Token base數字貨幣有一定的差別。體現了以賬戶為基礎,雙層銀行體系服務的長處和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