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合作區管理局主辦、以“金融科技塑造韌性世界”為主題的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成功舉辦。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相關領導,以及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業界人士出席了此次活動。
作為國內領先消費金融公司代表,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章楊清受邀參加了本次峰會,就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發表了主題演講,提出了“消費金融并非越下沉越好”、“普惠金融更應關注奮斗者群體”、“辯證看待金融科技作用”等創見性觀點和建議。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致力于通過金融科技創新,踐行普惠金融發展使命。在2019年度深圳市金融創新獎和金融科技專項獎評選中,其創新研發的“基于AI視覺的智能風盾模型”科技成果,榮獲金融科技專項獎二等獎。
消費金融不應過度下沉
伴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國內消費金融規模穩步增長,多層次消費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形成。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規模達到8.52萬億元。金融科技加快在線消費場景與金融融合,進一步推動消費金融產品服務線上化發展。
章楊清表示,線上趨勢是不可逆轉,但消費金融經過近年快速發展,已經從藍海轉入深度紅海,行業規模增速放緩,居民杠桿率快速攀升,客戶共債風險依然較高,需警惕“雙輸”現象。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逐漸攀升至56%左右。共債7家以上的客戶占比仍然較高,達到40%左右。更值得警惕的是,今年消費金融行業客戶轉為高共債的速度,比2019年提升了一倍,且仍然呈現上升趨勢。
“消金空間有限,不應過度增長。普惠金融有別于扶貧和慈善,并非越下沉越好,否則極有可能出現‘雙輸’現象,即金融機構背負不良風險,而下沉客戶因貸款超出承受能力范圍使得誠信受損。這對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章楊清進一步補充道。
普惠金融應向更高質量發展
章楊清提出,除警惕“不該貸”、“過度貸”等客戶下沉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外,金融機構還應關注普惠金融的客群精準、合理定價、有效供給等問題,推動普惠金融向高質量發展,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針對小微企業客群,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小微企業融資新增3萬億,同比多增1.2萬億,小微企業普惠貸款余額近7個月連創新高。2019年普惠貸款支持的小微經營主體達到2704萬戶,同比增加了26.4%。
“但是,介于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之間,還有個體戶。普惠金融對這個群體的服務比較模糊,缺少關注,且金融服務還有層層損耗,導致對其精準滴灌不到位。”章楊清說道。龐大的個體戶群體對促進消費升級、穩定社會就業、推動雙循環格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方研究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個體工商戶近9000萬戶,拉動就業人數超2.3億人。
章楊清建議,關于消費金融貸款利率問題,從降低普惠金融成本的更長遠效果看,可調整為“LPR+”的科學定價方式,即通過“LPR利率+風險損失率成本+整體運營成本+可持續經營的微利空間”的模式綜合確定。另外,應鼓勵有能力、有意愿的金融機構,發揮自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優勢,對以個體戶為主的“奮斗者群體”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并以此形成多層次、商業可持續、微利的金融供給模式。
辯證看待金融科技作用
以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公司等為主的市場參與者豐富了金融科技生態,在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央行和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成年人獲得貸款的占比提升至65%,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服務客戶增加到1.3億人。
章楊清認為,應該客觀、辯證看待金融科技作用。金融科技包括IAAS、PASS、SAAS三個層面,涵蓋了信貸科技、支付科技、保險科技、財富管理科技、監管科技等眾多領域。在IAAS、PASS兩個層面,我國尚不具備競爭優勢,主要為國外公司所掌控。近年來國內的互聯網巨頭正努力追趕,在SAAS應用層面的信貸、支付等領域形成一定能力和比較優勢。互聯網巨頭通過這些優勢構建商業生態,依托金融科技加快流量、場景、數據變現,加大流量分發,間接推高了多頭共債風險,并對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形成一些制約因素。
章楊清建議,一方面順應趨勢、揚長避短,加強對生態巨頭的金融科技監管。比如約束多頭分發流量,避免高共債;加強互聯網巨頭信用數據共享,幫助改善社會治理;促使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平臺形成合理分潤、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保持良性可持續互動等。
另一方面,建議政府層面能夠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資源向金融科技短板領域配置,降低在金融科技應用層某些狹窄領域的重復性建設,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向金融科技的Iaas、Paas等基礎領域攻堅,填補空白,補齊短板。在市場層面,吸收了眾多優秀金融科技人才的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巨頭,往往注重自身內循環,沒有顧及產業化服務,產生的沉默成本對國家來說是巨大浪費。應鼓勵金融科技產業化,積極釋放能量,實現國家層面的全局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