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大興官方發布 作者:劉兆巖
居住密度大、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曾幾何時,在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工作面臨諸多“老大難”。而當今,這些問題在黃村西里社區“黨建物業聯合體”的作用下,迎刃而解。記者探訪興豐街道黃村西里社區發現,基層黨支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居委會、產權單位、物業、居民代表等垃圾分類主體擰成了一股繩,難題不斷被破解,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提速”、“精細化”。
“做好關鍵小事,成就社區大事。”興豐街道黃村西里社區,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典型的老舊小區。黨建引領,以社區黨委為核心,以6家產權單位為主體,推出了由居委會、產權單位、物業、居民代表組成的“黨建物業聯合體”是治理社區一系列難題的“金鑰匙”,也為解決好物業管理的大事,為辦好“關鍵小事”打牢了基礎。
如何破題老舊小區垃圾分類管理難題?“合理配置為分類、宣傳促分類、指導助分類、動員督分類、活動獎分類”,從今年5月開始到現,黃村西里采取五舉措,實現社區每日廚余垃圾分揀率達到100%,居民規范投放率達82%,居民環保意識全面提升,小區整體環境再次“提檔”。
垃圾分類進社區,撤桶并站是第一關。黃村西里這樣的高密度社區,共有居民樓16棟,居民1038戶,3000余人,產權單位6家,要完成這項工作不容易。哪個站點該撤掉,哪個又該保留,誰說了算?“桶站布置大家說了算。”社區書記王黎說,這項看似艱巨的任務只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選址。定點式,撤桶并站11個站點,實現宣傳投放指導三合一;流動式,每天早7點至9點和晚6點至8點,垃圾車在小區循環收集,方便居民規范投放;一體式驛站(裝修垃圾、搭建垃圾、生活垃圾一體化),實現垃圾不落地,小區不見桶,同時,做好清掃、清運、管理工作,實現責任到人,落實到位。
如此高效要歸功于“黨建物業聯合體”和“拉家常議事會”的社區治理模式。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以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會為平臺,吸納社區黨支部、居委會、駐區單位、居民代表、物業等力量共商共議,實現資源共享、設施共用,社區家門口群眾身邊的事兒大伙商量著就辦了。
桶站布置點位形成了,還要做好居民垃圾分類的宣傳、指導、督促一樣都不能少,王黎率先帶頭廣泛開展敲門行動,上門發放宣傳材料、“兩桶一袋”,同時利用社區板報、條幅、宣傳欄、一封信等形式廣泛宣傳分類知識和要求,提高居民知曉率和分類意識。通過集中組織、分樓組織、小組實踐、有獎問答、上門指導等形式教授分類知識7次,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率。發出“人人參與、戶戶志愿”的動員令,通過微信群招募、活動招募等形式,鼓勵有能力的居民戶參與看桶行動和環境大掃除,目前招募志愿者420名,開展志愿服務2000余人次。
“我在黃村西里生活了20年,看到了社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76歲的社區居民鄒民生說,他曾見證社區由最早的樓內直倒式(墻體內高層到一層)垃圾箱,之后改造為社區內的垃圾集裝箱,再到現在的固定垃圾分類驛站和流動回收桶站,社區環境整潔一新,這也激發起了大家主動做好垃圾分類的熱情,形成了“人人參與、戶戶志愿”的良好范圍。”
“明年我們要在現在垃圾四分類的基礎上,開始推行垃圾7分類,實現社區垃圾的細分細化,居民分類能力的提高,以及垃圾減量和可循環處理。”王黎說。社區發生的喜人變化每日可見,社區“多方調度齊參與、黨員大會齊動員、議事廳內聽民意”的“三步走”模式,全面匯聚力量,在黨建引領下,社區每一環作為助推垃圾分類專業化的重要力量,不斷被激活,發揮更大效能。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執行力已成為社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