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證券 作者:張賀
金證券記者 張賀
“目前主流公募基金中,平安李化松管理的今年權益類新產品最多,超過了鵬華的王宗合。看到平安穩健增長月底又將發行的消息,還是有些吃驚的。”滬上某基金業資深人士感慨。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公開信息顯示,不連12月底即將發行的平安穩健增長,李化松目前管理12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其中9只是今年新發產品;如果平安穩健增長募集完畢,李化松管理的產品將高達14只,其中11只是今年新發產品。而上述人士所提的業內標桿王宗合,目前管理產品13只,其中8只是今年新產品。
管理的新基金短期業績均墊底
11月19日,平安穩健增長混合發布公告稱,將于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8日公開發售,擬任基金經理為李化松。
公開信息顯示,李化松證券行業從業經歷13年,投資管理經驗5年,2018年3月加入平安基金,現任平安基金權益投資總監。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李化松目前管理12只基金,其中9只是今年新發產品,分別是平安匠心優選混合A/C(2月21日成立)、平安科技創新混合A/C(3月6日成立)、平安科技創新3年封閉混合(4月10日成立)、平安研究睿選混合A/C(7月17日成立)、平安低碳經濟混合A/C(8月10日成立)。此外,他從2019年4月開始掌管平安高端制造混合A/C、從2018年8月開始掌管平安智慧中國混合。
截至12月6日,李化松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230億元,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是2018年開始掌管的平安智慧中國混合,期間收益為121.81%。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李化松在管的9只今年新發產品,在3966只偏股基金中,大多排在3000名開外。其中,近三個月表現最好的平安低碳經濟混合A處于2702名;表現最差的平安匠心優選混合C處于3807名。把時間線拉長,在有可比數據的3616只同類產品中,近六個月表現基本在1600名以后。
“短期排名不具備參考性”
從目前業績看,李化松在同行中并不出色,是不是因為新發產品建倉期過于集中,影響了發揮?公司為什么短期內給他發那么多新產品?
對此,平安基金人士在給《金證券》的回復郵件中表示,因為收費方式的不同,基金公司通常會將同一只基金產品分成不同份額,供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在統計基金經理實際管理的數量時,同一只基金的不同份額需要合并來計算。以這一維度來看,李化松現管理的基金數量是7只,其中今年新發產品5只,基金經理管理產品只數符合監管要求。
關于李化松產品業績的問題。平安基金表示,從目前的行業倡導方向來講,要關注基金經理的長期業績。根據證監會要求,成立滿半年以上的基金才可以宣傳業績;基金的區間業績需要超過六個月以上才可以宣傳;且基金業績排名數據應當引用具備基金評價資質的評級機構的公開數據,雖然有很多其他的平臺也對基金進行了排名,但不具備參考性。其強調,目前李化松管理產品中,僅2018年的智慧中國和2019年的高端制造兩只基金是有業績排名的,而這兩只產品在同類中排名居前。
能力圈能否覆蓋消費、科技?
上述滬上業內人士表示,李化松是研究鋼鐵出身,2007年剛去國信證券(002736,股吧)時,就獲得當年新財富鋼鐵行業最佳分析師。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李化松目前管理的都是主動偏股型基金,股票投資策略并不一致,僅從名稱看,就有穩健增長、低碳經濟、研究睿選、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智慧混合,等等。而即將發行的平安穩健增長基金合同顯示,“力求基金資產在行業配置層面上做到分散化投資,以保持風險均衡,避免在某些行業上過度的風險暴露。”
這就意味著,管理人的研究能力圈就像擁有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李總從鋼鐵周期行業起步,往環保、低碳方向拓展是沒有問題的,但能力圈能否覆蓋這幾年大熱的消費、科技目前不好評論。”上述業內人士稱。
對此疑問,平安基金并未回復,只表示“基金經理將嚴格按照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中所約定的投資目標、投資范圍、投資策略進行操作。”
是否“不得已而為之”?
在采訪中,有私募人士提醒,平安匠心優選、平安科技創新、平安科技創新三年封閉,這幾只今年新發基金都是剛成立就增聘李化松為新任基金經理。
為什么一開始不選擇李化松為雙基金經理,而是采用增聘的方式?對此,平安基金表示,這是公司根據經營管理需要做的決定。
但業內人士對《金證券》記者透露,渠道為王,很多增聘基金經理的行為,都是應渠道要求。“平安基金固收產品不錯,但權益一直比較弱,李化松算是第一塊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拿得出手的牌子。大概率是渠道銷售有壓力,所以指定人,讓公司增聘。”他表示,從這點來看,李化松管理新產品過多,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
也有深圳公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今年百億公募管理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管理800億規模的劉格菘,導致不少公司對明星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很上心”,增聘也不排除是做大個人管理規模的一種手段。
記者注意到,李化松目前管理的230億元中,有180億元是今年下半年新成立產品規模。而在此前采訪中,平安基金人士曾表態,李化松管理的資產規模和其他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相比,“明顯不匹配”。
李化松管理多少規模才和其身份“匹配”?即將發行的平安穩健增長有沒有募集上限?對此問題,平安基金沒有回復。
業內人士透露,對基金經理個人來說,并不希望管理的基金規模過大,從長期發展角度看,基金公司應該尊重基金經理的個人想法,把業績做扎實了,規模自然水到渠成。
滬上某知名私募也對《金證券》記者表示,他們內部今年測算過去十年權益基金經理的業績和管理規模比值,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基金經理管理80億左右的規模,業績夏普比例最好。“可惜現在有名一點的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都上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