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7日訊 (記者 楊暢)近日,由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在京召開。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他的演講主題為“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加快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
關于加快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王兆星提出了 “加快打造金融人才優勢、加快提高資金配置的能力、加快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加快提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能力、加快提升逆周期和抗危機的能力、加快提升金融科技與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加快提升國際資本聚集與配置能力、加快提升人民幣行使國際貨幣的能力、提升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等九個方向的建議。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根據國際上對金融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的基本共識,結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短板,在“十四五”時期,我們應該緊緊圍繞加快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這一重要戰略目標,在以下幾個方面來下力氣。
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打造金融人才優勢。
體制、機制、人才,是一國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因為體制、機制決定著金融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效率,決定著金融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也決定著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決定著能否更加充分地激發金融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金融人才,特別是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將是一國金融業的最核心競爭力,國際金融的激烈競爭最核心的也是金融人才,特別是國際高端金融人才的競爭。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增強對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來進一步激發金融人才的創造性。
二,要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結構,加快提高資金配置的能力。
資源的有效性與短缺性,或者說資源供求的不平衡性將是客觀長期的矛盾,因此如何最有效配置和使用資源,最大程度動員聚集社會儲蓄和社會資金,并將其轉化為和配置為社會最有效的投資,這就成為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金融已成為現代金融的核心,成為資源配置最主要手段的今天,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與效率就成為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這里面包括要建立更加高效的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同時也進一步增加金融產品的有效供給,總之要進一步通過完善金融機構體系來加快提高資金的配置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快提升金融創新的能力。
金融創新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給、增強金融市場活力、推動金融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保持金融創新動力與活力是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但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教訓也告訴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有完善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控相并重,如果離開有效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控,金融創新就可能成為脫韁的野馬,變成金融投機的狂歡,其結果必然是金融泡沫的膨脹和金融風險的爆發,最后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因此,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能力都是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構成。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要進一步來改進金融監管,借鑒國際監管改革的成果,進一步提升我國的金融監管能力,包括對風險的識別、度量、判斷、預警、控制、處置能力,在這樣一個能力下來大力進一步促進金融創新。
四,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內部改革,加快提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能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也告訴我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與可持續健康發展、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金融機構的有效治理上,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缺失和扭曲,必然導致經營上的投機和扭曲,導致嚴重的違法違規,導致嚴重的金融腐敗犯罪,甚至導致單個金融機構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累。因此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的內部改革,特別是加強金融機構內部公司治理的改革來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治理能力,這個不僅對當地機構的健康發展、對支持實體經濟,乃至對整個金融安全都十分重要。
五,進一步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加快提升逆周期和抗危機的能力。
經濟興金融興,經濟衰則金融衰,金融具有順經濟周期的特征,但是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為資源配置和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金融對經濟也能夠發揮重要的調節、抗周期和抗危機能力。防止經濟過熱和經濟衰退的功能,從而促進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一國對其宏觀金融調控能力的一個表現,也是一國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所以我們要不斷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的政策體系和工具體系,對宏觀金融風險能夠早識別、早預警、早調控。
六,進一步加強科學統籌規劃與管理,加快提升金融科技與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
我們已經進入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提升金融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必須適應現代信息科技發展,用現代信息科技武裝自己,形成先進、高效、可靠的金融信息科技優勢。大力開發和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科技,提升金融服務于創新的能力。金融基礎設施是支持金融創新和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的保障和支撐,所以我們要加大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這里面也包括科技的建設,在這個方面我們也有短板、也有弱項,需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大對金融科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實現我國在金融交易、清算、監測、風控方面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在做到先進、快速、高效的同時,要做到自主、安全、可控。
七,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加快提升國際資本聚集與配置能力。
在經濟、金融已經高度全球化,資本、信息、人才高度國際化的今天,國際金融中心對于資源聚集配置,對于人才的凝聚都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從歷史來看,凡是經濟、金融大國和強國,凡是對國際金融市場和全球穩定發揮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無不具有功能強大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中心,通過這些金融中心可以聚集巨額的國際資本和大批的國際高端人才,而且對資本的籌集和配置、輻射都具有重大的樞紐調節作用。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在完善“一國兩制”和堅持法治的基礎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優勢,充分發揮其功能。同時也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步伐,使上海真正成為資本聚集中心、資本配置中心、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創新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控中心,乃至金融高端人才中心。
八,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提升人民幣行使國際貨幣的能力。
在金本位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紙幣流通時代,哪個國家的貨幣能夠成為國際計價、結算、清算儲備貨幣,發揮國際貨幣的功能,這個國家的集中體系貨幣政策就會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美元成為國際主要清算和儲備貨幣,所以美國的經濟金融政策才對全球具有如此重大的影響,所以在“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積極穩妥推進我國的匯率體制、資本賬戶管理改革,在保持人民幣穩定的基礎上提高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自由流動水平,增強人民幣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計價、結算、清算功能,進而增加其在國際投融資、外匯資產組合和國際儲備中的地位。
九,進一步推動國際金融改革,提升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在經濟、金融已經高度全球化,全國的金融市場已經高度關聯和相互影響的今天,對全球金融穩定、全球金融規則制定發揮重要影響,這將是檢驗一國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所以我們更應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國際金融改革,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的金融治理,推動國際金融合作。我們要在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金融協會等多個國際金融組織與機制當中積極發出中國聲音,主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以上九個方面就是我對“十四五”如何提高金融的核心競爭力的一點思考。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圍繞形成體制、機制、人才優勢的同時,提升我們在這幾個方面的能力,謝謝大家,最后祝論壇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