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父母的賬號登錄,反復充值數十次,退款審核取證難”……“熊孩子”大量“氪金”、家長退款維權不易的消費亂象今年以來層出不窮。據百家號“華華看湖北”報道,近日,大冶金山店鎮的羅先生報警求助,在短短的幾個月內,10歲的兒子竟然花費了一萬多元充值游戲用來買游戲皮膚和游戲裝備,游戲平臺方拒絕退款,而這些錢都是羅先生父母的養老錢。
羅先生說,今年7月份的時候,他發現,母親社保卡里的錢“不翼而飛”。“老人平常記不住卡的密碼和卡號,就記在一個小本子上,沒想到被兒子發現了之后,在游戲平臺綁定了卡號。”羅先生通過查詢賬單發現,從7月開始,兒子偷偷用爺爺的手機下載了一個名叫“香腸派對”的游戲,并通過微信平臺陸續為游戲充值了一萬多元,用來買游戲皮膚和裝備。后來,羅先生緊急聯系游戲平臺,通過出示相關的證明資料,平臺退回了錢款。
令羅先生沒想到的是,僅僅過去4個月,熊孩子又“作案”了。前幾天,羅先生從外地回來看望孩子和老人,結果發現,母親卡里的錢又都被兒子玩游戲充值耗光了。“這幾個月,他(指兒子)表面上說是用手機學習、聽網課,背地里拿著奶奶的手機玩游戲。”這次,羅先生再向游戲平臺申請退款,但遭到對方拒絕,“游戲平臺給出的說法是:針對同一個家庭,只能退款一次。”羅先生仍在與游戲平臺進行溝通。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查詢發現,“香腸派對”為廈門真有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游戲,真有趣是一家手機游戲研發服務商,目前已有多款成功的手機游戲上市,游戲類型包括射擊類、策略類、養成類等各種類型的多款游戲,滿足絕對大多數用戶的游戲需求。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法發〔2020〕17號)。其第一項關于合同案件的審理中的第9條顯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
《民法典》第二十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按照上述規定,八周歲以上的孩子為游戲充值的,需要經家長的同意,追認,充值行為才有效的,所以孩子為游戲充值后,如果家長不追認的,游戲公司就需要退還充值的款項。如果是8周歲以下孩子為游戲充值的,需要由家長實施,孩子自己充值是無效的,游戲公司也要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