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翅膀寬而長,身體覆蓋白色羽毛的東方白鸛對棲息地的選擇是挑剔的。它生性寧靜,體態優美,或飛行,或步行,雖舉止緩慢,但在抓取小魚、昆蟲時卻表現出機警一面。物以稀為貴,它不但被列入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更享有“鳥類大熊貓”美譽。
現在,東方白鸛已經用翅膀“投票”,在地處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黃三角保護區)筑巢安家,累計繁殖了1954只雛鳥。這一數字,讓后者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的繁殖地。
環境好不好,鳥兒說了算。
在黃三角保護區采訪,科技日報記者有了更多新奇發現。比如,記者看到了“一品仙鳥”丹頂鶴、“濕地精靈”黑嘴鷗,觀察到了飛速最快的鳥——尖尾雨燕、棲息距離最遠的鳥——北極燕鷗、飛的最高的鳥——斑頭雁……
黃三角保護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自豪地告訴記者,這里的神奇鳥類數不勝數。
鳥類定居,更有確鑿的統計數字佐證,從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如今的368種。其中,12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在此之外,這里既是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也是全球第二大的黑嘴鷗繁殖地,2020年繁殖種群8676只,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
地處渤海之濱,東營市境內,新、老黃河入海口兩側的黃三角保護區是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上述負責人表示,通過不斷開展濕地修復,黃三角保護區內已有生態濕地146萬畝,為鳥類提供了棲息繁殖的環境。
環境好了,鳥兒就多了。每年在這里越冬、棲息的鳥類就有600多萬只,被專家們稱作鳥類的“國際機場”。
實際上,在神奇鳥類之外,黃三角保護區也生長著許多神奇綠色植物。
長1—4米,全體疏被褐色長硬毛的野大豆現在已是瀕危植物,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但如此珍貴的植物,在黃三角保護區卻分布廣泛。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沿海最大的一個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這里擁有685種各類植物,刺槐、旱柳、檉柳、蘆葦和鹽地堿蓬等成為代表物種;而昆蟲調查鑒定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
鳥兒喜歡,植物喜歡,昆蟲喜歡,一切源于黃三角保護區自然環境的持續向好。
從2002年黃河進行首次調水調沙實驗開始,這里就通過修筑堤壩、蓄積黃河水等方式對濕地進行修復;同時,在2012年又進行微地形改造,修建鳥類的棲息島,既保證了鳥兒們水面覓食的環境,又為它們提供了繁殖地。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推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黃三角保護區管委會干部耿沛華向記者強調,我們在保護方面實施退耕還濕、還灘,加強規劃,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中科院海岸帶所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北師大建立了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并與北師大、中科院海岸帶所聯合實施了鹽地堿蓬、海草床和牡蠣礁恢復等重大科研課題,開展生態保護系統研究,推進實施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篇《關雎》中的經典詩句。象征愛情的雎鳩,對濕地情有獨鐘,也為黃三角保護區賦予了更多詩意,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
眼下的黃河三角洲正迎來一年中最冷的季節。站在“黃河入海口”的石碑面前,東營市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周立城通過媒體向國內外的游客發出邀請:冬天走了,就是春天。黃河三角洲歡迎你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