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服務的邊界是什么?似乎從走出社區的一刻起,這個問題便已沒有答案。
從商業、寫字樓,再到學校、交通樞紐,多年來,物業服務企業正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進化,承擔起更多生活場景的服務職能。在邊界不斷延展下,服務一個區域、甚至一座城市,開始成為諸多頭部企業發展的新方向。
這有著特殊的背景,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及“放管服”(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深入推進下,時代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要求,為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城市服務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也促成了更多行業成員涌入這條“藍海”賽道的愿景。
城市服務對于一些一線物業企業其實并非全新事物,譬如,萬科物業、龍湖智慧服務等先行者在城市服務業態上的探索均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梳理這些先行者的歷程、經驗,似乎亦能為這個新領域的探索帶來一些啟示。
物管行業現出圈熱潮,龍頭企業占據先發優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從社區建設到城市運營,空間與模式的變化重塑了房地產行業的想象空間。
如今,物業企業也迎來了空間“出圈”的契機。在降本提效的目標指引下,城市服務領域原本孤立的公用事業業務單元,開始有了橫向整合的訴求,“智慧管家”進入了城市服務的需求列表。
在過去已完成多業態探索的物管企業,逐漸被認為是擔任該“角色”的最合適人選。龍湖集團副總裁曾益明就曾表示:“優秀的物業公司對社區的管理更加精細化,如果把管理小區的這套思想和理念以及技術設備,復制或拓展到城市管理,對城市管理的精度有很大的提升。”
這對物管行業來說,同樣是巨大的機遇。根據中信證券的測算,假設我國20%的區域目前適合物業公司開展城市服務業務,則在2020 年全國需求將超過2000億元。而在更多分析人士眼中,城市服務將成為一個體量萬億元的“藍海”市場。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具備相應實力的規模物業企業,也乘著東風跨出了“由0到1”的重要一步,以求在這個新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歷史的經驗證明:在新賽道上,率先積累出運營經驗,形成成功案例無疑尤為可貴,而城市服務領域亦是如此。中信證券便在研究報告指出,物業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以及過往的城市管理經驗往往是造成投標分差的最關鍵一環,因為容易形成強者恒強競爭格局。
該邏輯在當下行業格局中也得到了一定驗證。例如, 2018年6月便涉足城市服務的龍湖智慧服務,在出任“城市管家”的第三個年份里,經過前期反復的嘗試與積累,在管理規模以及項目儲備上已經率先跨出質變的一步。
黑龍江北大荒墾區廣袤農田
11月13日,龍湖智慧服務與蘇州相城高新牽手,共同推進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國有(集體)資產運營管理及區域人居環境和營商環境的提升;10月30日,龍湖智慧服務與沈陽中德開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圍繞產業園園區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產業配套服務等方面展開合作。
在數月之內,龍湖智慧服務還完成了與北大荒建設集團、重慶農博島、成都廣陽島、岳陽城陵磯等多個項目戰略合作簽約。
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先行者在城市服務這條賽道已經占據了先發優勢。
社區到城市,空間門檻凸顯
無疑,今年以來城市服務賽道迎來了行業成員的新一輪參與熱潮,但對于物業行業來說,城市服務業務仍是個小眾品。
縱覽行業真正涉足該領域的企業,也不過萬科物業、龍湖智慧服務、碧桂園服務、保利物業等寥寥十余家,而這些巨頭無不是簽約面積居前的大型企業。
造成這種反差的邏輯或許并不復雜。從社區進入到城市,新空間對于物業企業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熟的基礎服務能力、大型項目綜合管理能力、社區資源協調能力等均被業界認為是城市服務業態的門檻。其中,物業服務企業智慧化能力是比拼的關鍵能力。
“相較于社區空間,城市空間內服務人員的密度將更低。” 有龍湖智慧服務人士對記者表示,“因此,面對以平方公里計的服務范圍,勢必需要更多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技術在其中發揮作用。”
而翻閱先行者過往的成功案例,智慧化服務在場景中的運用也屢見不鮮。
例如,由龍湖智慧服務參與管理的18.67平方公里重慶兩江悅來片區,便提供了包括遠程監控的RBA設備自控平臺;能夠及時了解現場狀況的品質系統;快速接收業主、集中管理訴求的集成指揮中心;遠程監管的慧眼系統等諸多智慧化的服務。
重慶兩江新區悅來片區——“陰天自己點亮的路燈”
其中,通過龍湖智慧服務自主研發的RBA遠程監控系統,能夠精細得管理著城市范疇內每一個細節元素,甚至是一個“不起眼”的井蓋、垃圾箱,通過與服務人員的遠程連接,也可以保證服務質量,提升人員的工作效率。
科技的賦能之下,“陰天自己點亮的路燈”、“會自救的井蓋”成為其在城市空間場景中,一個個新的服務小故事。
順勢而為,龍湖智慧服務展開更多場景探索
站在今天回頭看,經過多年來服務的創新以及多業態的積累,龍湖智慧服務等頭部企業能夠成為“智慧城市”的先行者,更多是順勢為之。
一直以來,無論是已飽有盛名的傳統服務,還有多業態的嘗試以及智慧化的運用,龍湖智慧服務在對服務標準精益求精、業務邊界不斷拓寬的同時,空間“出圈”的條件或早已不知不覺中實現。
回首過去23年里,應和客戶的需求是龍湖智慧服務在服務上、業態上不斷進取、拓展的核心邏輯,沿著“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軌跡,龍湖智慧服務展現的科技、服務等軟硬實力,甚至是響應時代召喚率先進入城市服務賽道,似乎都變得有跡可循。
進駐城市服務業態,亦與龍湖集團“空間即服務”戰略相輔相成。作為“空間”中與客戶互動最為緊密、黏性最高、服務最多元的組成部分,龍湖智慧服務在物業行業內率先步入城市空間,無疑是龍湖集團踐行“空間即服務”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正是在戰略的推動下,龍湖智慧服務在城市空間業態中,依然保持著新場景的積極探索。
10月末,龍湖智慧服務正式入駐農博島項目,首次將服務觸角伸向鄉村大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實現新鄉村產業園區的服務升級;
5月份,龍湖智慧服務與岳陽城陵磯臨港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簽約,在城陵磯新港區100平方公里的區域上,展開對“港產城”城市服務創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如此種種,在新一輪的沉淀下,龍湖智慧服務在諸多不同具象場景的開枝散葉,或許也為其在城市服務賽道的開拓提供了更多空間。
當“自己點開的路燈”、“會自救的井蓋”的城市新傳,并行于“穿越時光的地面”、“讓被子愛上陽光的味道”的社區舊事,龍湖智慧服務在“空間即服務”的戰略理念下,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向著“城市綜合服務提供商”的目標邁進,為城市的未來帶去更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