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上個月,全國剩余的52個貧困縣陸續宣布摘帽,至此,全國832個國家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剩余的貧困人口正在履行退出程序。”在2020年12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如是說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減貧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份靚麗扶貧成績單的取得,少不了金融力量的助力。今年以來,銀行業紛紛加大金融扶貧力度,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貧困地區,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決戰。
日前,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20年第三屆“金融扶貧先鋒榜”評選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多輪線上投票和業內專家、學者的專業評審,“中國網之優秀金融扶貧先鋒榜”榜單正式出爐。
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下稱:工行)在扶貧路上的彰顯著大行“范兒”。開展定點幫扶工作25年以來,工行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與產業特色,發揮“金融之力”幫助貧困地區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在本次評選中,工行憑借在扶貧工作中的突出表現,榮獲“金融扶貧先鋒榜”精準扶貧先鋒機構獎。同時,工行為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發起的“童行人”公益品牌榮獲“金融扶貧先鋒榜”項目獎。
“金融之力”助力脫貧攻堅
金融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運用金融手段做好扶貧事業,為脫貧攻堅注入金融“活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工行上下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鍥而不舍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工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超3800億元,增速高于全行各項貸款。“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各項貸款余額超200億元。在消費扶貧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工行通過“融e購”電商平臺累計實現扶貧交易額超14億元,同比增長3倍。截至目前,“融e購”共發展扶貧商戶超4000戶,覆蓋22個省區市66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在定點幫扶方面,工行從1995年開始陸續對四川南江、通江、萬源,以及深度貧困縣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進行定點幫扶。多年來,工行堅持地方所需與自身所能相結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推動資金、教育、就業、醫療、產業多管齊下,把定點扶貧的“責任田”打造成金融扶貧的“示范田”。
產業是造血之基、致富之源、發展之本。工行將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心放在造血效應突出的產業扶貧上,通過“融、投、引”三箭齊發,支持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帶富一方百姓。融資方面,工行加大信貸資源傾斜,發揮信貸資金的撬動力量。今年以來,工行精準扶貧貸款增速12.5%,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增速5個百分點。同時,創新信貸產品,建立全扶貧產品體系,推出專門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扶貧小額信貸產品;立足區域特色,創新“創業致富貸”“藏宿貸”“蘋果通”等系列金融扶貧產品,持續提高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
此外,工行加快線下渠道建設,目前該行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共設網點1081家,覆蓋545個貧困縣,覆蓋率達到65.5%。注重發揮金融科技力量,通過推動手機銀行、“工銀二維碼”等移動產品下鄉進村,讓貧困地區金融服務便捷可得。在自有的電商平臺“融e購”上開設“扶貧專區”,全面覆蓋國家級貧困縣,為貧困戶提供包括線上開店、產品推廣、直播帶貨、綜合金融、低價物流、人員培訓在內的“成長呵護”式服務,幫助貧困戶培養增收致富的長效能力。目前,已經有547個貧困縣3700家企業的6萬多種產品在“融e購”電商平臺銷售。
值得關注的是,工行還打造“融資—生產—撮合—銷售”全鏈條產業扶貧服務模式,利用自有服務平臺發布貧困地區產業招商引資計劃、項目儲備等信息,協助引入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幫扶產業發展,解決單個貧困戶發展能力不足問題。建立業內首家以銀行為核心媒介的“扶貧聯盟”,目前已與包括政府、央企、龍頭企業、金融同業等在內的100余家機構實現對接。聯合金融同業引入“銀行+期貨+保險”扶貧模式,在業內首家推出農戶飼料成本保險等定制化保險產品,幫助農戶和企業降低風險,穩定收益。
“童行人”公益項目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除了在2020年第三屆“金融扶貧先鋒榜”評選活動中榮獲“精準扶貧先鋒機構獎”之外,工行的“童行人”公益品牌也摘得“金融扶貧先鋒榜”項目獎。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問題,曾多次發文,多部委聯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社會各界也從各自職能出發,積極提出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工行經過深入調研,于2019年發起了“童行人”公益項目。圍繞安全、照護、健康、心理、發展等多層次需求,為留守兒童搭建一條與父母、與社會、與自我心靈對話和解的渠道,注重心理療愈、素質培育、扶智扶志,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童行人”既是工行集團級的公益品牌,又是一個匯聚多方力量的公益合作平臺,更是銀行業內具有首創意義的一整套長效幫扶機制。以往的企業公益往往依賴各企業或企業內各部門的自有資源,呈現各自為戰的局面。“童行人”公益一方面充分調動行內的扶貧資金、宣傳資源、駐村干部、志愿者等內部資源和機制,一方面融匯黨政機關、公益組織、大專院校、知名媒體、企業和個人客戶等外部力量,各方彼此借力并形成合力,給留守兒童帶去更多支持。
例如與北京工業大學、地方公益組織合作,將藝術教育、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送到河北鄉村小學;與網易公開課合作,在疫情期間將優質線上課程資源免費提供給千名鄉村教師使用;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合作,為疫情后復課的武漢貧困高中畢業生提供物質支持……好的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事,而是很多人都能做一點點。自發起以來,工行員工累計開展兒童類公益活動800多次,捐款捐物超過1000萬元,惠及兒童近20萬人次。
同時,借助工行具備民政部頒發的公開募捐資質的融e購公益平臺,上線了79個兒童類公益項目,募得善款180多萬筆,募集善款210多萬元。
留守兒童最核心的需求不是外在物質,而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精神支持。“童行人”公益圍繞留守兒童“心靈關愛”的心理需求,重新構建了完善的兒童公益框架,從“安全、照護、健康、心理、發展”五個方面多管齊下,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