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融媒體記者 江芬芬
“絕味怎么了?”盡管昨日絕味食品(603517)上漲4.12%,仍然未能掃除公司此前四個交易日跌幅超過15%的陰霾。除了研發費風波,客流量下降、凈利潤增長下滑等問題,也導致資金恐慌出逃。
研發費風波
11月23日-26日分別下跌4.8%、6.04%、3.15%、3.74%,近日絕味食品如此跌幅讓人觸目驚心。
據了解,近期網絡上發布了題為《研發費用自相矛盾,4500萬不翼而飛,靠一根鴨脖撐起市值500億的“鴨脖之王”被高估了嗎?》的文章,文章指出,2017年絕味食品披露的研發投入為5200萬元,然而,2018年年報中2017年研發費用變成了680萬元,憑空蒸發了4500萬元。
對此,絕味食品解釋稱,兩次研發費用的發布存在統計口徑差異。2017年發布財報時,絕味食品對于研發投入-研發費用的定義范疇不僅包括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還包括部分生產工人工資-物料消耗以及折舊攤銷等。2018年,財政部公布了相關文件后,絕味食品業務口徑與財務口徑進行了統一,年報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投入與財務報表-研發費用金額一致。
在香頌資本董事沈萌看來,存在會計處理規則改變導致口徑調整的可能性,但上市公司也應該將這種調整在財報中進行充分的解釋說明,主動消除投資者的疑慮。
部分門店恢復緩慢
市場真正擔心的,或許不限于此。
因為群眾基礎廣泛、競爭格局分散,鹵制品行業一直備受二級市場追捧,但2020年前三季度絕味食品一直處于業績頹勢中。前三季度,絕味食品實現營收38.85億元,同比下降0.01%;凈利潤為5.2億元,同比下降15.33%。
相比而言,競爭對手煌上煌前三季度的日子過得倒是“滋潤”。三季報顯示,煌上煌實現營收19.34億元,同比增長15.31%,凈利潤同比增長10.26%至2.33億元。在港上市的周黑鴨還未披露三季報。
對此,中泰食品飲料團隊也指出,近期公司股價出現波動,主要系市場擔心短期同店承壓。渠道調研反饋,公司社區店同店保持增長,高勢能門店(指能帶來較高收入、利潤的門店,主要包括各交通樞紐店、以及核心商圈的門店)受疫情反復的影響短期承壓。
記者了解到,今年8月底券商得到的反饋消息是,絕味社區店基本恢復正常,高勢能門店僅恢復到正常水平的50%-60%。以此來看,這幾個月高勢能門店仍然恢復緩慢。
在近期的一次券商調研中,有圈內人士更是直言,疫情后絕味客流有所下降,購買頻率也有所下降,客單價方面反而有上升,因為一次性可能買得比較多,“感覺絕味的客流增長率不會像前些年那么爆發增長了,會趨近平穩”。
鹵制品行業的“開店競賽”
事實上,近年來絕味食品的凈利潤增幅已逐年放緩,呈現主營業務觸頂跡象。2017-2019年,絕味食品營收增幅分別為17.59%、13.45%和18.41%,歸母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1.93%、27.69%和25.06%。與此同時,絕味食品毛利率也在逐年走低。數據顯示,2017-2019年,絕味食品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5.79%、34.3%和33.95%。
在爭食鹵味市場的過程中,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采取了不同的擴張模式。在三大鹵味巨頭中,絕味一直以跑馬圈地而傲視群雄,今年以來公司更是逆勢開店。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絕味食品在全國開設了12058家門店; 周黑鴨線下門店以自營門店為主,門店總數達1367家; 煌上煌擁有4152家專賣店,加盟店銷售額占比達87.27%。
記者注意到,在多次券商調研中,上述鹵味巨頭均強調——各家口味是有差異的,終端開店也沒飽和,關鍵在于供應鏈和門店管理。于是,“開店競賽”不可避免。據了解,周黑鴨自2019年宣布開放特許經營以來,目前申請者達到2.5萬個,在此前的一次券商調研中,周黑鴨高管透露,今年超過400家門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明年速度會加快,3年之內超過直營店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公司更是澄清,“我們不是鹵制品的愛馬仕,我們就是普通的休閑食品,其實按照克重來看,我們和競爭對手平均價格不會差太多。”煌上煌更是放出狠話,計劃2020年新開1200家門店,持續加速拓店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幾天前,絕味食品高管也對券商人士坦承,“從和消費者互動來講,現在有上萬家店,和消費者互動方面要比以前壓力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