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復合系統。
一條“曲線”勾勒出產城藍圖
最近,一條“紅色曲線”讓網紅成都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有人說,它像一條迂回婉轉的街巷,也有人說,它像眺望遠方時的蜿蜒山脈。對于其設計者——著名國際建筑設計師南納·德·魯來說,這座類似于莫比烏斯環造型的建筑具有更深的寓意。
紫光·天府芯城中的網紅建筑——智慧之環
這座成都新地標叫“智慧之環”,位于天府新區的興隆湖畔,由智慧產城運營商紫光海闊與國際著名公司Powerhouse傾力打造。紅色步道屋頂落于建筑和綠地之上,線條流暢輕盈而充滿活力。屋頂的金屬曲面由15218塊彩色鋁板構成,綿延起伏、沒有盡頭;立面大膽采用全玻璃曲面,共計700塊玻璃,將周邊綠色景觀引入,成為室內空間的一部分。如果你去體驗這個建筑空間的時候,能充分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智慧之環的環狀造型和曲線都呼應了成都平原周邊環繞的山脈形態。”南納·德·魯表示,更為重要的是,成都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優渥的自然環境,也有高端的技術前景和雄心勃勃的未來。“優雅并有力量”是南納·德·魯對智慧之環的評價,也是一位國際知名建筑設計師對天府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未來暢想。
2018年2月,天府新區首次確立了“公園城市”理念,明確天府新區的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并且,伴隨著一系列政策利好落地,天府新區邁進了發展的快車道。過去兩年間,天府新區以人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復合系統。
紫光海闊以構筑“公園中的公園”為愿景,注重公共、生態、生活、生產“一公三生”相協調,傾力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范本——紫光·天府芯城。宜居宜業的環境、花園式的辦公場所。這里沒有長時間的通勤,生活、工作、休閑都步行可達。從車廂里省下來的時間,每日可隨心情來選擇看展、約會、探索自然。天府綠道、鹿溪河濱河生態帶、中央濕地公園……在當地原有生態資源的加持下,打造“公園城市”生活圈。
生態人文價值凸顯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復雜性,堅持“人城產”邏輯,在自然與有序之間權衡調適,不斷探索轉型發展突圍之路,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向往的“未來之城”。
在紫光海闊看來,“生態”的概念不僅是賦予產城以產業動能,也是將人的生活置入其中,將人、自然、產業有機結合;不僅是狹義的園區運營與產業植入能力,還是在產業升級浪潮下為區域賦能,成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先頭兵;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地產租售模式,而是與企業一起,扮演合伙人角色,通過賦能實現雙贏的新商業邏輯……
隨著自然環境與工作、居住環境的良好打造,依托著完善的醫療、教育資源,紫光·天府芯城將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的涌入,更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基于自然優勢與產業生態中的人才反哺,才能最終成為城市向上生長的原動力。
紫光·天府芯城基于優良的生態環境,融入了最前沿的科技產業定位,打造出一流的產業生態鏈。圍繞電子信息產業與新興科創產業兩大核心產業,配套以現代金融、智慧健康、共享教育、電子商務、商業配套五大輔助產業。這些都使人口得以匯集,并為人才的涌入建立了良好的保障。
這正是紫光·天府芯城的打造者紫光海闊的主張——尊重“人”在生態文化塑造中的能動性,肯定“人”在產業帶動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支持“人”在產業與生活中的目標性。人口的匯聚、公共配套服務的發展、商業化的高端服務,正是紫光·天府芯城優質的生態基底與合理的智慧產城模式,才能打造出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也才能創造出每個人心中未來城市的美好生活。
為成都造“芯”
產業是發展公園城市的經濟力量,正逢其時的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成都被賦予了更大的產業發展責任。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指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都近日也印發了《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聚焦 “一核一區多園”空間載體布局,推進實施170余個重點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到2022年,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的“一區”是指,在成都天府新區,依托成都科學城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設施集聚區,到2022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億元。
承擔天府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重擔的是成都科學城。放眼世界經濟版圖,每座經濟明星城市的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核心引擎——科學城,如:美國的爾灣、日本的筑波科學城、德國慕尼黑科學城等。這些科學城不僅成就了城市發展,更是成為了國家經濟實力之源。
成都科學城鳥瞰圖
位于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核心區的紫光•天府芯城,構建出以產業引領、以經濟賦能生產、生活的生態新城。據了解,紫光·天府芯城項目占地2022畝,包含產業、教育、居住、生態、休閑娛樂等7大特色組團。產業主要是圍繞紫光集團的“芯云”產業布局“三院兩云”,包含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暨紫光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紫光大數據研究院、紫光智慧城市研究院、紫光天府工業云研發應用中心、紫光公有云四川基地。
據不完全預測,紫光·天府芯城建成后,從事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產業工作的員工將超過10萬人,加上其他入駐企業、配套商業等,活躍人口可能達到30萬以上。有業內人士認為,紫光·天府芯城將填補成都乃至四川省在集成電路產業存儲芯片等細分領域的缺失,于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研發源頭上形成強勢引領,對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國內智慧生態產城構建的先行者,紫光海闊承載“芯云”產業導入及產業配套建設的使命,承載著賦能城市發展、賦能人居生活的神圣職責。其不僅集萃了世界頂尖產城共性,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不斷進化,將文化、科技、生態基因注入體內,成為了一座可復制、可生長的超級產城。此外,紫光·天府芯城以“芯云網智”等高端科技串聯產、商、住,將公園生態與經濟價值有機結合,以高端的國際化視野,塑造世界智慧產城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