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30日訊(記者 郭偉瑩)面對老齡人口增加、老年群體的健康保障缺口日益凸顯等問題,老年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和服務亟待加強。
今日,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機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對外宣布上線“挺好保(長期)一次性給付醫療保險”(以下簡稱“挺好保”),并于當日在招商銀行App首發。
據介紹,該產品投保年齡最高至70周歲;同時,三高、甲狀腺結節、糖尿病等疾病均可投保,且理賠沒有疾病數量限制、沒有復雜的疾病定義條款。此外,該產品雖為醫療險,卻無需報銷,保險金一次性賠付,所得賠款也不限制用途。
分析人士指出,可以看到,“挺好保”保費低、投保門檻低、不設免賠額(只要達到條款約定的自付金額,即可獲得對應保額的一次性給付)等,是一款尤其適合老年人購買的普惠型保險產品。
信美相互表示,作為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機構,自2017年成立以來,信美相互堅持回歸保障本源,聚焦特定風險人群的保障和服務模式,在產品形態和運營模式上積極創新。目前,信美健康險所聚焦的特定人群已涉及老年、少兒、已病等多個領域群體。未來,信美將與合作伙伴一同搭建起持續為會員創造價值的生態體系,堅持用科技賦能初心,弘揚保險的本源互助精神。
三高、甲狀腺結節等人群均可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億,占總人口的12.6%。
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老年健康保障的需求持續增大;但由于年紀較大,老年人在購買健康險時存諸多制約因素,如購買年齡限制、健康條件要求多等等。
著眼于此,11月30日,信美相互正式對外推出創新型一次性給付醫療險“挺好保”。
據悉,該醫療險產品將年齡限制放寬到70周歲,力求滿足因年齡而被限制無法投保的老年群體需求。同時健康告知寬松,包括三高、糖尿病、甲狀腺結節等人群均可投,大大降低了投保門檻。
“隨著年齡增大,普遍會出現三高情況,很多保險買不了,而‘挺好保’讓70周歲、三高、糖尿病等人群也還有機會得到保障。”信美相互稱。
與此同時,一般的疾病保險對于可保障的疾病范圍都會進行明確的量化,比如保50種或者100種,所患疾病萬一不在這個范圍內是不能得到賠付的;即便是在范圍內,可保的疾病可能還有嚴重程度要求,對于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人而言,難以看懂專業的疾病定義,買的不夠安心。
“挺好保”的理賠則不以確診疾病為保險金給付條件,沒有疾病數量和嚴重程度定義,醫保或公費醫療報銷后,任意一個保單年度內符合產品約定的個人醫保自付費用超過5萬即可賠付保額,自己就能看明白。且一次性給付投保保額,最高可達30萬元。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老年人口比例越來越大,很多家庭養老負擔較重,一遇大病極容易讓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挺好保”保費低、投保門檻低、理賠簡潔、一次性賠付且不限制賠款用途,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填補老年人健康保障缺口,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填補健康保障缺口 發揮相互保險機制優勢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日前在“中國健康保險論壇暨中國健康保險藍皮書發布會”上指出,“商業健康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商業健康保險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其中最突出的是商業保險供給能力不足,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保險產品發展滯后,想買的保險買不到、買不起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應立足于擴大覆蓋面。”黃洪強調,商業健康保險經營不能只為健康人群服務,保險公司應堅持為全體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著力提高商業保險的覆蓋面,利用大數法則分散風險,那些通過精準營銷,只承保年輕健康群體,或通過產品升級淘汰被保險人,不符合“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互助共濟的商業健康保險的經營宗旨。
而針對老年健康保障需求升級的問題,相互保險機構正在發揮獨特的優勢作用。
資料顯示,作為國際上主要的保險組織形式之一,相互保險發展歷史悠久,目前仍在全球保險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高風險領域和中低收入人群風險保障方面得到廣泛應用;2016年6月,原保監會批準籌建首批相互保險社。
其中,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機構——信美相互,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用科技賦能初心、弘揚保險的本源互助精神,聚焦于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著力發展長期養老和健康保障業務,并不斷探索創新性地開發簡便靈活、惠而不費的保險產品。
據悉,目前信美相互健康險所聚焦的特定人群已涉及老年、少兒、已病等多個領域群體。
信美相互副董事長、總經理胡晗表示,信美的互聯網科技基因和相互保險普惠屬性與特定人群的保障需求非常匹配,自成立以來,信美始終堅持走相互制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聚焦“一老一小一病”等過往其他公司較少涉及的保險薄弱領域,不斷加大健康保險服務力度,擴大保障覆蓋面。“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堅持針對特定人群開展產品、模式及服務創新,堅持探索可延伸、可持續的創新業務模式,以創新為動力,持續賦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