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27日訊 今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在會上表示,近年來,基于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采集的手段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元,維度更豐富,數據資源呈爆發式增長,也有越來越多的數據經由開放的網絡進行快步傳播和記錄,金融相關數據相較于其他領域的數據更敏感,更易悲觀主,如果從業機構,數據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保障措施和攻擊抵御能力不足,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和影響。這一問題目前得到各方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以下為演講內容: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參加本屆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與大家共同來探討金融安全助力新基建這一話題,當前數字化浪潮蓬勃興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數字創新以及其應用探索日益深入,也給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金融業在科技驅動下,正向移動化、網絡化、場景化和智能化的更高階段發展,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健全,金融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同時我們要看到金融安全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剛才數字貨幣研究所狄所長給我們就數字金融,新的安全技術也上了一堂專業的安全課,所以我們看到金融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但是也有一些新的對策。
具體來講,包括我們常說的技術安全問題。近年來,基于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采集的手段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元,維度更豐富,數據資源呈爆發式增長,也有越來越多的數據經由開放的網絡進行快步傳播和記錄,金融相關數據相較于其他領域的數據更敏感,更易悲觀主,如果從業機構,數據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保障措施和攻擊抵御能力不足,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和影響。這一問題目前得到各方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第二個問題是網絡安全問題,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目前形勢并不容樂觀。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上半年,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收集整理了信息系統安全漏洞數量較2019年增長89.2%,同時,被篡改和置入后門的網站數量也較2019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業務數字化、網絡化特征更加明顯,不同業務和不同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也更強。一些局部的安全問題,會因為網絡安全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迅速傳染至其他機構和關聯行業,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加強網絡安全是一項持續的保障。
三是責任界定問題。金融與科技的加速融合,提升了金融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水平,也拉伸了金融業務鏈和產業鏈,金融機構在借助外力推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技術提供方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科技機構為更好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依托場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不斷的向金融領域滲透。隨著機構、賬戶、數據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關聯性不斷增強,金融與科技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推進合作的過程中,金融和科技的風險疆界需要更加引起重視和更加明確。
四是監管挑戰問題。隨著技術深入應用和快速迭代,金融活動的實時性和不間斷性得以保障,不同類型金融資產的轉換更加高效,金融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特征日益突出,給傳統的分業、分段式監管和機構監管模式帶來了挑戰。根據世界銀行和劍橋大學今年10月份發布的一份對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金融管理部門的調查數據,多數受訪機構正在采取措施,應對新冠疫情和金融數字化轉型加速的挑戰。72%和58%的受訪機構在加快或推出數字基礎設施計劃和監管科技計劃方面做出了探索。
為妥善應對上述風險和問題,有關方面已采取相關舉措,并已取得積極成效,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安全可控等基本原則,指導行業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探索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能包容合理創新的金融科技監管道路。金融行業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指南、數據安全分級指南、創新安全通用規范和風險監控規范等標準已陸續發布,金融安全相關標準體系持續健全,從業機構也在持續探索將技術創新應用于風險防控的實踐。在已經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60個項目中,有13個項目與各類金融風險防控場景有關,涉及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同態加密等多元化技術。作為金融科技領域的行業自律組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做好風險防范和安全保障相關工作,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協會持續加強行業統計分析和風險監測體系建設,不斷提升風險線索,準確捕捉和及時報送能力,積極組織相關會員機構開展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有力支撐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防范工作,穩妥推進移動金融App、金融云等備案自律管理工作。
在強化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指導機構整改修復安全漏洞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積極配合參與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幫助申請機構持續完善自身產品和服務,補齊金融安全短板。有序推進網上銀行服務,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應用等領域的企業標準領跑者評估工作,以高標準助力安全、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區塊鏈數字函證平臺,并加快相關標準研制,助力提升銀行函證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針對第三方SDK、風險隱患、虛擬貨幣傳銷詐騙等情況,及時向社會進行風險提示,有效提升金融消費者保護意識。
下一步政產學研各方需要繼續本著趨利避害,規范發展的原則,順應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趨勢,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并重,建議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堅守初心使命。始終要把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金融安全作為金融科技創新不可逾越的紅線,在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金融科技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運用技術手段,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助力金融機構為小微、三農、低收入群體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的特殊群體提供更多價格合理、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2、平衡創新監管。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應用,有序拓展應用的機構、業務和技術覆蓋范圍,將更多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領域的金融科技創新納入測試范圍。在現有金融標準體系框架下,繼續豐富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安全、風險防范等標準規則的供給,加快布局5G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相關標準研制,為金融科技創新活動明確邊界,劃定跑道。
3、發展監管科技。加快完善金融科技創新風險監控規程、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增強數字化監管科技手段,加強信息披露、風險監控等過程性監管,優化金融監管流程,提升效能,使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始終做到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同時注重發揮行業自律組織再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統計、風險監測、信息共享、標準研制、風險提示、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作用,搭建監管和市場有效溝通的渠道和橋梁。配合支撐各項監管手段逐步落地。
4、促進多元治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加強金融科技制度、規范建設,將金融科技活動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貫徹落實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的基本要求,加快形成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長效管理機制,發揮行業自律組織貼近市場優勢,形成對行政監管的有利配合和支撐。從業機構要不斷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加快培育合規文化,切實加強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有獎舉報等正向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加金融治理的積極性。
通過上述綜合措施,加快形成法制約束、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內控、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多元治理體系,共筑金融安全防火墻。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維護金融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凝聚政產學研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愿與社會各界一同攜手推動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行穩致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