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議》還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
面對以上新考題,金融業將如何更精準地提供服務?11月26日,在第264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來自國家開發銀行、浦發銀行、中國人保的3位負責人作出了詳細解答。
“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助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科創企業,更好服務國內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面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新要求,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潘衛東如此表示。
由此,建立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十分必要。“浦發銀行的嘗試是以科創板設立為契機,推出‘融資+融智+融技+投資’組合服務,即為科創企業提供從初創到成熟,從上市前到上市后,從產業發展到并購成長的全面解決方案。”潘衛東說,此外還要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服務優勢,為科創企業提供“通、融、兌”一體化服務。
除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議》還對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作出了新部署,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制造業是中流砥柱,是最重要的實體經濟,也是創造財富的主體。”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周清玉表示,根據中央的最新要求,國家開發銀行未來將在服務制造業發展方面實施三大新舉措。具體來看,一是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精準發力。二是持續優化金融服務,落實“開門辦行”的原則,與主管部委、地方政府,央企、國企及重點民營企業加強合作;同時,繼續堅持“制造業資金合作計劃”,單獨設立專項考核;此外,發揮投貸聯動作用,通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來支持相關產業發展。三是完善相關政策機制,保持業務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時期,如何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備受關注。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廷科表示,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從國際經驗看,這正是消費快速上升的時期,也是保險消費上升時期。但相較美國同時期,我國居民消費實際水平卻比較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居民養老、健康、醫療支出預期較高,抑制了消費意愿。“為此,保險業要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釋放國內消費潛力提供風險保障。”王廷科說,目前中國人保正在大力推動意外健康、旅游、家庭財產、家庭成員責任等領域的個人保險發展,豐富個人保險產品服務體系,保障消費提質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