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起底房屋買賣"貓膩":面積"縮水" "雙合同"遭提價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7-12-15 14:57:13

房屋模型與實際不符、“雙合同”規避政府限價、承諾有學位卻難以兌現……正值年底房產交易旺季,不少購房者期盼在此期間選購到心儀的住房,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一些開發商、房產中介等賣家利用自身資源信息優勢,為購房者設置了多個“陷阱”。購房市場究竟有多少“貓膩”?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面積“縮水”是欺詐還是計算錯誤

2016年,廣東佛山的林先生看中了某房產公司所建的花園小區期房,由于林先生想要購買的三房戶型無樣板房,銷售員稱可看兩房戶型的3D房屋模型,除了比樣板房少一個房間,得房率(八成)等都一樣。為加以佐證,銷售員還向林先生出示了商品房買賣合同樣本,其附件注明公攤系數(公攤面積/套內面積)為0.265268。之后林先生決定購買兩套三房戶型并支付了款項。

2017年3月,林先生獲知所購房屋建成,隨即前往現場查看,但發現實際交付的房屋與購房前了解的情況相差甚遠:一是實際空間與戶型圖不符;二是承諾的飄窗不見蹤影;三是得房率遠未達“八成”;四是主合同中的房屋面積數據與附件中提供的數據不一致。

林先生透露,購買前銷售員曾承諾得房率為八成,并說明公攤系數為0.265268。但經佛山市南海區測繪中心出具的測繪報告顯示,林先生購買的兩套房公攤系數分別為0.469573和0.475149,換算成得房率分別為68.05%和67.79%,均未達八成。林先生認為,開發商在合同中標明的建筑物關鍵指標“公攤系數”與實際值存在嚴重出入,屬于欺詐行為,遂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

廣東省消委會接訴后與佛山這家房產公司取得聯系,但該房企表示:關于房屋空間的問題,展示的模型及戶型圖均有提示“本模型僅作示意用途,其細節以最終交付實物為準”;關于飄窗的問題,樓盤銷售現場有提示板提示16、17棟房屋并無飄窗;關于房屋得房率,在與消費者所簽合同中已明確注明該房屋的所有面積數據,公司從未在任何文件中宣傳有80%的得房率。

最后,該房企承認確實存在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錯誤,但稱商品房買賣合同是在雙方合意、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下簽訂的,主合同第三條已明確房屋相關面積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并非故意隱瞞,沒有銷售欺詐,數據不一致屬于“計算錯誤”。

虛假宣傳

房企應承擔賠償責任

3D模型、平面圖中的“提示說明”能否作為免責依據?房企“無意”的隱瞞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廣東省消委會認為,開發商展示3D模型、平面圖以及銷售人員介紹情況時,有義務通過各種途徑將房屋具體情況進行真實全面的展示,從而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然而,該房企的房屋3D模型和戶型圖不但沒有真實反映實際情況,而且銷售人員夸大房屋的得房率,涉嫌虛假宣傳;不僅如此,在簽訂合同過程中,消費者所簽合同的重要條款與之前承諾的房屋情況不一致,開發商并未做提醒、說明及解釋,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已然違背誠實信用的市場原則,并且存在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問題。

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故意隱瞞所售房屋真實信息,通過不實信息誘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房屋的決定,涉嫌欺詐,消費者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相關規定,要求房地產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記者了解到,該房企表示已通過房管部門多次與消費者林先生溝通,均未達成一致意見,并稱如消費者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公司愿意遵從法律判決執行。

屢見不鮮賣房“套路”何其多

在房屋買賣市場上,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賣方故意隱瞞不利信息使買方權益受損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常見的有三大“套路”。

其一,房企捂盤惜售,制造火爆銷售場景,令購房者焦慮恐慌,匆忙簽合同。

湖南張家界的梁先生今年6月看上了某開發商在當地建的樓盤。直到11月上旬,梁先生才突然接到開發商通知,說交定金的日期在幾天后一個周末的早上,還說預留名額過期不候。

“11月已經天氣轉涼了,我早上5點多就去排隊,到8點才讓我們進去,烏泱泱一大片人,場面十分火爆,大家都像瘋了一樣搶房。”梁先生告訴記者,售樓部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顯示僅剩幾套房,還在外面排隊的買房者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慮,根本來不及考慮更多。

房企有意制造火爆的銷售場景,加劇了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佛山的林先生也表示,當初與開發商簽訂合同的時候,開發商組織了200多名業主集體排隊,工作人員直接將合同翻至簽名頁面,讓業主依次簽名,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細看合同。而對于合同的重要條款或者新的情況,工作人員也未做任何說明,消費者均以為合同內容與之前了解的情況一致就直接簽名,之后才發現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其二,房企有意規避政府限價,制造“雙合同”以高價售出房屋。

今年9月,周女士在廣州市東部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積為73平方米的新房,房子在房管局備案的價格為90萬元,即每平方米1.2萬元左右,銷售員告訴周女士,“簽訂購房合同必須同時簽訂裝修合同”。

銷售員為周女士準備了兩份合同,一份為購房合同,顯示總樓款約90萬元,一份為裝修合同,顯示金額為56萬元,也就是說周女士需要花146萬元才能購買這套房子。“這樣算下來,房子的單價為每平方米2萬元,超過了政府的限價。”周女士說。

不僅如此,在付首付的時候,樓款和裝修款必須都付三成首付,共43萬元。此外,開發商還要求剩下未付清的七成裝修款合計約40萬元,要么在半年內分兩期付清,要么選擇利息更高、最長貸款期僅為五年的普通裝修貸款。

無奈之下,周女士只好與開發商簽訂如此“霸王條款”,首付43萬元后,約定半年內再分兩期,每期20萬元付清剩余裝修款項。“房管局備案約90萬元的房子,被開發商‘雙合同’賣到146萬元,加上我選的半年內付清剩余的裝修貸,算下來,我首次購房成本超過80萬元,接近樓款總價了。”

其三,二手房買賣中賣方故意隱瞞學位占用等關鍵事實。

雖然不及開發商手握大量房源,但是不少二手房賣主為了盡快將房屋賣出、賣個好價錢,也費盡心思在語言文字上與買方“打太極”,除了隱瞞房屋質量問題之外,近年來最常見的就是二手房學位糾紛。

2016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區孟某(賣方)與李某(買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2016年7月1日,李某支付首期購房款550萬元,7月4日晚,出售方孟某告知李某,此前有人于2013年使用該房屋戶籍進入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學習。李某認為孟某明知自己購買房屋是為了孩子上小學,卻在簽訂購房合同時故意隱瞞了戶籍學位被占用的事實。李某于是將賣方孟某上訴至法院,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并要求孟某賠償相應的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賣方孟某對李某購買房屋的目的是知曉的,即為了李某孩子入學之用,但孟某在簽訂合同之初并未如實披露學位已被占用的事實,違反了雙方協議的約定,對李某的購房選擇及目的有重大影響,孟某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維權不易當心自我否定式營銷

盈科信榮(全國)房地產律師團隊首席律師張茂榮認為,買房者屢屢上當受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開發商違法成本低。

開發商最常見的違法方式就是借不確定的名校、商業配套等宣傳推廣,并利用格式合同制定方優勢,在購房合同中事先設定大量免責條款,對于相關宣傳均定性為邀約邀請,并特別說明廣告宣傳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最終一切以政府審核為準,即采取自我否定式營銷。“一方面信誓旦旦地宣傳承諾,另一方面又在合同中自我否定承諾效力。”張茂榮說。

與此同時,由于處罰力度與開發商違法獲利之間往往不具可比性,相關部門的監管難以對開發商形成威懾力。

再加上購房者都是零散個體,難以形成合力,導致維權成本高。佛山的林先生自從發現新房“被縮水”,到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有答復,過去了半年有余。林先生表示像他一樣的購房者還有幾十個,但出于“忍氣吞聲罷了”的想法,大多沒有堅持維權。同時林先生還提到,由于已支付購房款,已無購房資格、貸款資格另行購置其他房屋,且面臨房價上漲,即便受騙也很難選擇退房維權。

廣東濟方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棟表示,購房者在購買前一定要實地察看,針對相關宣傳單內容應該仔細詢問銷售人員,最好能在銷售人員的帶領下前往查看是否有留地規劃,謹防開發商虛假承諾相關配套設施;留意宣傳單張是否有相關文字表示“僅用作宣傳參考”等字眼。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建議購房者在交易過程中,要注意留存證據,遇到侵權情況時要積極主動維權。

倘若購房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了“霸王條款”,楊曉棟認為也并非沒有回旋的余地。楊曉棟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因此,購房者完全可以以此作為與房企談判的依據,若簽訂后才發現問題,亦可以此作為維權依據。

房屋模型與實際不符、“雙合同”規避政府限價、承諾有學位卻難以兌現……正值年底房產交易旺季,不少購房者期盼在此期間選購到心儀的住房,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一些開發商、房產中介等賣家利用自身資源信息優勢,為購房者設置了多個“陷阱”。購房市場究竟有多少“貓膩”?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面積“縮水”是欺詐還是計算錯誤

2016年,廣東佛山的林先生看中了某房產公司所建的花園小區期房,由于林先生想要購買的三房戶型無樣板房,銷售員稱可看兩房戶型的3D房屋模型,除了比樣板房少一個房間,得房率(八成)等都一樣。為加以佐證,銷售員還向林先生出示了商品房買賣合同樣本,其附件注明公攤系數(公攤面積/套內面積)為0.265268。之后林先生決定購買兩套三房戶型并支付了款項。

2017年3月,林先生獲知所購房屋建成,隨即前往現場查看,但發現實際交付的房屋與購房前了解的情況相差甚遠:一是實際空間與戶型圖不符;二是承諾的飄窗不見蹤影;三是得房率遠未達“八成”;四是主合同中的房屋面積數據與附件中提供的數據不一致。

林先生透露,購買前銷售員曾承諾得房率為八成,并說明公攤系數為0.265268。但經佛山市南海區測繪中心出具的測繪報告顯示,林先生購買的兩套房公攤系數分別為0.469573和0.475149,換算成得房率分別為68.05%和67.79%,均未達八成。林先生認為,開發商在合同中標明的建筑物關鍵指標“公攤系數”與實際值存在嚴重出入,屬于欺詐行為,遂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

廣東省消委會接訴后與佛山這家房產公司取得聯系,但該房企表示:關于房屋空間的問題,展示的模型及戶型圖均有提示“本模型僅作示意用途,其細節以最終交付實物為準”;關于飄窗的問題,樓盤銷售現場有提示板提示16、17棟房屋并無飄窗;關于房屋得房率,在與消費者所簽合同中已明確注明該房屋的所有面積數據,公司從未在任何文件中宣傳有80%的得房率。

最后,該房企承認確實存在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錯誤,但稱商品房買賣合同是在雙方合意、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下簽訂的,主合同第三條已明確房屋相關面積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并非故意隱瞞,沒有銷售欺詐,數據不一致屬于“計算錯誤”。

虛假宣傳

房企應承擔賠償責任

3D模型、平面圖中的“提示說明”能否作為免責依據?房企“無意”的隱瞞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廣東省消委會認為,開發商展示3D模型、平面圖以及銷售人員介紹情況時,有義務通過各種途徑將房屋具體情況進行真實全面的展示,從而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然而,該房企的房屋3D模型和戶型圖不但沒有真實反映實際情況,而且銷售人員夸大房屋的得房率,涉嫌虛假宣傳;不僅如此,在簽訂合同過程中,消費者所簽合同的重要條款與之前承諾的房屋情況不一致,開發商并未做提醒、說明及解釋,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已然違背誠實信用的市場原則,并且存在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問題。

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故意隱瞞所售房屋真實信息,通過不實信息誘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房屋的決定,涉嫌欺詐,消費者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相關規定,要求房地產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記者了解到,該房企表示已通過房管部門多次與消費者林先生溝通,均未達成一致意見,并稱如消費者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公司愿意遵從法律判決執行。

屢見不鮮賣房“套路”何其多

在房屋買賣市場上,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賣方故意隱瞞不利信息使買方權益受損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常見的有三大“套路”。

其一,房企捂盤惜售,制造火爆銷售場景,令購房者焦慮恐慌,匆忙簽合同。

湖南張家界的梁先生今年6月看上了某開發商在當地建的樓盤。直到11月上旬,梁先生才突然接到開發商通知,說交定金的日期在幾天后一個周末的早上,還說預留名額過期不候。

“11月已經天氣轉涼了,我早上5點多就去排隊,到8點才讓我們進去,烏泱泱一大片人,場面十分火爆,大家都像瘋了一樣搶房。”梁先生告訴記者,售樓部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顯示僅剩幾套房,還在外面排隊的買房者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慮,根本來不及考慮更多。

房企有意制造火爆的銷售場景,加劇了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佛山的林先生也表示,當初與開發商簽訂合同的時候,開發商組織了200多名業主集體排隊,工作人員直接將合同翻至簽名頁面,讓業主依次簽名,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細看合同。而對于合同的重要條款或者新的情況,工作人員也未做任何說明,消費者均以為合同內容與之前了解的情況一致就直接簽名,之后才發現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其二,房企有意規避政府限價,制造“雙合同”以高價售出房屋。

今年9月,周女士在廣州市東部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積為73平方米的新房,房子在房管局備案的價格為90萬元,即每平方米1.2萬元左右,銷售員告訴周女士,“簽訂購房合同必須同時簽訂裝修合同”。

銷售員為周女士準備了兩份合同,一份為購房合同,顯示總樓款約90萬元,一份為裝修合同,顯示金額為56萬元,也就是說周女士需要花146萬元才能購買這套房子。“這樣算下來,房子的單價為每平方米2萬元,超過了政府的限價。”周女士說。

不僅如此,在付首付的時候,樓款和裝修款必須都付三成首付,共43萬元。此外,開發商還要求剩下未付清的七成裝修款合計約40萬元,要么在半年內分兩期付清,要么選擇利息更高、最長貸款期僅為五年的普通裝修貸款。

無奈之下,周女士只好與開發商簽訂如此“霸王條款”,首付43萬元后,約定半年內再分兩期,每期20萬元付清剩余裝修款項。“房管局備案約90萬元的房子,被開發商‘雙合同’賣到146萬元,加上我選的半年內付清剩余的裝修貸,算下來,我首次購房成本超過80萬元,接近樓款總價了。”

其三,二手房買賣中賣方故意隱瞞學位占用等關鍵事實。

雖然不及開發商手握大量房源,但是不少二手房賣主為了盡快將房屋賣出、賣個好價錢,也費盡心思在語言文字上與買方“打太極”,除了隱瞞房屋質量問題之外,近年來最常見的就是二手房學位糾紛。

2016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區孟某(賣方)與李某(買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2016年7月1日,李某支付首期購房款550萬元,7月4日晚,出售方孟某告知李某,此前有人于2013年使用該房屋戶籍進入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學習。李某認為孟某明知自己購買房屋是為了孩子上小學,卻在簽訂購房合同時故意隱瞞了戶籍學位被占用的事實。李某于是將賣方孟某上訴至法院,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并要求孟某賠償相應的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賣方孟某對李某購買房屋的目的是知曉的,即為了李某孩子入學之用,但孟某在簽訂合同之初并未如實披露學位已被占用的事實,違反了雙方協議的約定,對李某的購房選擇及目的有重大影響,孟某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維權不易當心自我否定式營銷

盈科信榮(全國)房地產律師團隊首席律師張茂榮認為,買房者屢屢上當受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開發商違法成本低。

開發商最常見的違法方式就是借不確定的名校、商業配套等宣傳推廣,并利用格式合同制定方優勢,在購房合同中事先設定大量免責條款,對于相關宣傳均定性為邀約邀請,并特別說明廣告宣傳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最終一切以政府審核為準,即采取自我否定式營銷。“一方面信誓旦旦地宣傳承諾,另一方面又在合同中自我否定承諾效力。”張茂榮說。

與此同時,由于處罰力度與開發商違法獲利之間往往不具可比性,相關部門的監管難以對開發商形成威懾力。

再加上購房者都是零散個體,難以形成合力,導致維權成本高。佛山的林先生自從發現新房“被縮水”,到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有答復,過去了半年有余。林先生表示像他一樣的購房者還有幾十個,但出于“忍氣吞聲罷了”的想法,大多沒有堅持維權。同時林先生還提到,由于已支付購房款,已無購房資格、貸款資格另行購置其他房屋,且面臨房價上漲,即便受騙也很難選擇退房維權。

廣東濟方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棟表示,購房者在購買前一定要實地察看,針對相關宣傳單內容應該仔細詢問銷售人員,最好能在銷售人員的帶領下前往查看是否有留地規劃,謹防開發商虛假承諾相關配套設施;留意宣傳單張是否有相關文字表示“僅用作宣傳參考”等字眼。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建議購房者在交易過程中,要注意留存證據,遇到侵權情況時要積極主動維權。

倘若購房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了“霸王條款”,楊曉棟認為也并非沒有回旋的余地。楊曉棟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因此,購房者完全可以以此作為與房企談判的依據,若簽訂后才發現問題,亦可以此作為維權依據。

房屋模型與實際不符、“雙合同”規避政府限價、承諾有學位卻難以兌現……正值年底房產交易旺季,不少購房者期盼在此期間選購到心儀的住房,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一些開發商、房產中介等賣家利用自身資源信息優勢,為購房者設置了多個“陷阱”。購房市場究竟有多少“貓膩”?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面積“縮水”是欺詐還是計算錯誤

2016年,廣東佛山的林先生看中了某房產公司所建的花園小區期房,由于林先生想要購買的三房戶型無樣板房,銷售員稱可看兩房戶型的3D房屋模型,除了比樣板房少一個房間,得房率(八成)等都一樣。為加以佐證,銷售員還向林先生出示了商品房買賣合同樣本,其附件注明公攤系數(公攤面積/套內面積)為0.265268。之后林先生決定購買兩套三房戶型并支付了款項。

2017年3月,林先生獲知所購房屋建成,隨即前往現場查看,但發現實際交付的房屋與購房前了解的情況相差甚遠:一是實際空間與戶型圖不符;二是承諾的飄窗不見蹤影;三是得房率遠未達“八成”;四是主合同中的房屋面積數據與附件中提供的數據不一致。

林先生透露,購買前銷售員曾承諾得房率為八成,并說明公攤系數為0.265268。但經佛山市南海區測繪中心出具的測繪報告顯示,林先生購買的兩套房公攤系數分別為0.469573和0.475149,換算成得房率分別為68.05%和67.79%,均未達八成。林先生認為,開發商在合同中標明的建筑物關鍵指標“公攤系數”與實際值存在嚴重出入,屬于欺詐行為,遂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

廣東省消委會接訴后與佛山這家房產公司取得聯系,但該房企表示:關于房屋空間的問題,展示的模型及戶型圖均有提示“本模型僅作示意用途,其細節以最終交付實物為準”;關于飄窗的問題,樓盤銷售現場有提示板提示16、17棟房屋并無飄窗;關于房屋得房率,在與消費者所簽合同中已明確注明該房屋的所有面積數據,公司從未在任何文件中宣傳有80%的得房率。

最后,該房企承認確實存在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錯誤,但稱商品房買賣合同是在雙方合意、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下簽訂的,主合同第三條已明確房屋相關面積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并非故意隱瞞,沒有銷售欺詐,數據不一致屬于“計算錯誤”。

虛假宣傳

房企應承擔賠償責任

3D模型、平面圖中的“提示說明”能否作為免責依據?房企“無意”的隱瞞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廣東省消委會認為,開發商展示3D模型、平面圖以及銷售人員介紹情況時,有義務通過各種途徑將房屋具體情況進行真實全面的展示,從而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然而,該房企的房屋3D模型和戶型圖不但沒有真實反映實際情況,而且銷售人員夸大房屋的得房率,涉嫌虛假宣傳;不僅如此,在簽訂合同過程中,消費者所簽合同的重要條款與之前承諾的房屋情況不一致,開發商并未做提醒、說明及解釋,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已然違背誠實信用的市場原則,并且存在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問題。

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該房企故意隱瞞所售房屋真實信息,通過不實信息誘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房屋的決定,涉嫌欺詐,消費者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相關規定,要求房地產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記者了解到,該房企表示已通過房管部門多次與消費者林先生溝通,均未達成一致意見,并稱如消費者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公司愿意遵從法律判決執行。

屢見不鮮賣房“套路”何其多

在房屋買賣市場上,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賣方故意隱瞞不利信息使買方權益受損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常見的有三大“套路”。

其一,房企捂盤惜售,制造火爆銷售場景,令購房者焦慮恐慌,匆忙簽合同。

湖南張家界的梁先生今年6月看上了某開發商在當地建的樓盤。直到11月上旬,梁先生才突然接到開發商通知,說交定金的日期在幾天后一個周末的早上,還說預留名額過期不候。

“11月已經天氣轉涼了,我早上5點多就去排隊,到8點才讓我們進去,烏泱泱一大片人,場面十分火爆,大家都像瘋了一樣搶房。”梁先生告訴記者,售樓部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顯示僅剩幾套房,還在外面排隊的買房者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慮,根本來不及考慮更多。

房企有意制造火爆的銷售場景,加劇了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佛山的林先生也表示,當初與開發商簽訂合同的時候,開發商組織了200多名業主集體排隊,工作人員直接將合同翻至簽名頁面,讓業主依次簽名,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細看合同。而對于合同的重要條款或者新的情況,工作人員也未做任何說明,消費者均以為合同內容與之前了解的情況一致就直接簽名,之后才發現主合同與附件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其二,房企有意規避政府限價,制造“雙合同”以高價售出房屋。

今年9月,周女士在廣州市東部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積為73平方米的新房,房子在房管局備案的價格為90萬元,即每平方米1.2萬元左右,銷售員告訴周女士,“簽訂購房合同必須同時簽訂裝修合同”。

銷售員為周女士準備了兩份合同,一份為購房合同,顯示總樓款約90萬元,一份為裝修合同,顯示金額為56萬元,也就是說周女士需要花146萬元才能購買這套房子。“這樣算下來,房子的單價為每平方米2萬元,超過了政府的限價。”周女士說。

不僅如此,在付首付的時候,樓款和裝修款必須都付三成首付,共43萬元。此外,開發商還要求剩下未付清的七成裝修款合計約40萬元,要么在半年內分兩期付清,要么選擇利息更高、最長貸款期僅為五年的普通裝修貸款。

無奈之下,周女士只好與開發商簽訂如此“霸王條款”,首付43萬元后,約定半年內再分兩期,每期20萬元付清剩余裝修款項。“房管局備案約90萬元的房子,被開發商‘雙合同’賣到146萬元,加上我選的半年內付清剩余的裝修貸,算下來,我首次購房成本超過80萬元,接近樓款總價了。”

其三,二手房買賣中賣方故意隱瞞學位占用等關鍵事實。

雖然不及開發商手握大量房源,但是不少二手房賣主為了盡快將房屋賣出、賣個好價錢,也費盡心思在語言文字上與買方“打太極”,除了隱瞞房屋質量問題之外,近年來最常見的就是二手房學位糾紛。

2016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區孟某(賣方)與李某(買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2016年7月1日,李某支付首期購房款550萬元,7月4日晚,出售方孟某告知李某,此前有人于2013年使用該房屋戶籍進入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學習。李某認為孟某明知自己購買房屋是為了孩子上小學,卻在簽訂購房合同時故意隱瞞了戶籍學位被占用的事實。李某于是將賣方孟某上訴至法院,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并要求孟某賠償相應的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賣方孟某對李某購買房屋的目的是知曉的,即為了李某孩子入學之用,但孟某在簽訂合同之初并未如實披露學位已被占用的事實,違反了雙方協議的約定,對李某的購房選擇及目的有重大影響,孟某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維權不易當心自我否定式營銷

盈科信榮(全國)房地產律師團隊首席律師張茂榮認為,買房者屢屢上當受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開發商違法成本低。

開發商最常見的違法方式就是借不確定的名校、商業配套等宣傳推廣,并利用格式合同制定方優勢,在購房合同中事先設定大量免責條款,對于相關宣傳均定性為邀約邀請,并特別說明廣告宣傳不具備法律約束力,最終一切以政府審核為準,即采取自我否定式營銷。“一方面信誓旦旦地宣傳承諾,另一方面又在合同中自我否定承諾效力。”張茂榮說。

與此同時,由于處罰力度與開發商違法獲利之間往往不具可比性,相關部門的監管難以對開發商形成威懾力。

再加上購房者都是零散個體,難以形成合力,導致維權成本高。佛山的林先生自從發現新房“被縮水”,到投訴至廣東省消委會有答復,過去了半年有余。林先生表示像他一樣的購房者還有幾十個,但出于“忍氣吞聲罷了”的想法,大多沒有堅持維權。同時林先生還提到,由于已支付購房款,已無購房資格、貸款資格另行購置其他房屋,且面臨房價上漲,即便受騙也很難選擇退房維權。

廣東濟方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棟表示,購房者在購買前一定要實地察看,針對相關宣傳單內容應該仔細詢問銷售人員,最好能在銷售人員的帶領下前往查看是否有留地規劃,謹防開發商虛假承諾相關配套設施;留意宣傳單張是否有相關文字表示“僅用作宣傳參考”等字眼。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建議購房者在交易過程中,要注意留存證據,遇到侵權情況時要積極主動維權。

倘若購房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了“霸王條款”,楊曉棟認為也并非沒有回旋的余地。楊曉棟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因此,購房者完全可以以此作為與房企談判的依據,若簽訂后才發現問題,亦可以此作為維權依據。

標簽: 起底 房屋買賣 貓膩

猜你喜歡

黃浦區財政局采取三項措施 規范第三方機構參與預

黃浦區財政局采取三項措施,進一步規范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一是規范委托管理。制定第...更多

2022-02-07 11:48:04

能源價格不斷上漲 IMF下調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5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 4%,較...更多

2022-01-26 10:39:47

洛陽對河道進行電子化抽檢 工作將在12月10日前完成

11月30日,記者從市河長辦獲悉,11月29日,洛陽市啟動對全市河道的電子化抽檢工作,此項工作將在12...更多

2021-12-02 08:49:06

洛陽發布2020年勞動關系和諧指數調查報告 勞動權

記者從11月30日下午召開的洛陽市總工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洛陽2020年勞動關系和諧指數調查報告發布...更多

2021-12-02 08:49:06

加強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洛陽兩縣區入選全國科普示

11月30日,記者從洛陽市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日前公布了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創...更多

2021-12-02 08:49:06

河南省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等兩家單位成為首批國家級

第一批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日前公布,我省云臺山風景名勝區、嵖岈山風景區榜上有名。第一批國家...更多

2021-12-02 08:49:07

鄭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活力

根據《河南省優化營商化環境條例》精神,為貫徹國家、省市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探索社會投資項目...更多

2021-11-25 09:59:17

鄭州市開展降低景區門票價格“回頭看” 促進行業

為有效體現國有景區的公益性,把發展紅利最大限度的惠及人民群眾,鄭州市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指示精神...更多

2021-11-25 09:55:06

鄭州圖書館部分區域恢復開放 少兒讀者入館須由一

昨日,記者從鄭州圖書館獲悉,根據鄭州市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即日起,該館少兒閱覽室、讀吧閱覽區和...更多

2021-11-25 09:55:09

鄭州擬再添27名省級非遺傳承人 涉及民間文學、傳

第五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建議名單正在公示,鄭州市27人擬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更多

2021-11-25 0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