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附近有一個“小藍單車”維修點,上百輛待修車輛一字排開,甚為壯觀。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只剩下零星的幾輛破損的車子。
難不成“小藍單車”倒閉了?這是筆者最先閃過的一個想法。果不其然,11月15日,有“小藍單車”員工在某職場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小藍單車”宣布解散,員工工資繼續拖欠至2018年2月10日。與此同時,有報道稱,“小藍單車”公司內部已經人去樓空,僅剩部分技術人員,且現場有3家供應商負責人在等待。
共享單車是移動互聯網和租賃自行車融合發展的新型服務模式,是分享經濟的典型業態。曾經在一夜之間,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占據了城市街頭。有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共享單車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8.75億元,環比增長313.5%,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從總體趨勢來看,全國多個中大型城市共享單車保有量達到較高水平,市場增速將逐步放緩。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達102.8億元,增長率為735.8%。用戶規模在2017年將突破2億人。
不過,在經過前三個季度的充分競爭,共享單車的整體行業增長有所放緩,并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憂的局面:中小品牌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縮小乃至退場,而ofo與摩拜的兩強格局開始分化。
中國知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最新發布的《2017年Q3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共享單車行業活躍用戶規模整體新增至3436萬,環比增長7.7%,增長有所放緩,多個小平臺面臨生存困境。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第三季度行業用戶規模復合增長率僅為1.4%。這表明整體新增活躍用戶中的新用戶占比較低。業界分析認為,這或與一線城市共享單車投放量、市場趨于飽和有關,二三線乃至四線城市正成為更大潛力的增量市場。
筆者認為,“共享單車”的出現,確實方便了大家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但對于整個行業而言,規范發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8月份,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各地要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統籌發展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推進公共租賃自行車與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融合發展,建立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的城市出行服務系統”等十六條意見。
其實,不光是“共享單車”,像“共享充電寶”“共享醫療”等也是如此。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11月15日表示,未來幾年,我國的共享經濟將繼續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預計到今年底,我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在進一步取消和放寬資源提供者市場準入條件限制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平臺企業壟斷行為的監管和規范,引導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所幸,共享經濟領域野蠻滋生的“虛火”正逐漸平息。比如,共享單車領域曾一度出現二十余家企業逐鹿廝殺的局面如今隨著市場份額固化,一些資金鏈較短、產品設計存在缺陷的企業正逐漸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