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成都召開。當天,成都市、攀枝花市、宜賓市、廣安市、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圍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等,作了交流發言。
推動環保工作上新臺階
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7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2013年增加103天,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41.3%、42.3%。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城市發展戰略謀劃重點,制定出臺《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成立市環保督察辦,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目標考核,提高生態環保考核指標權重。
大力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戰略,建設以66個產業新城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功能布局與環境容量協調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開發、保護與治理,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本底。高標準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龍門山生態涵養區和天府綠道,努力打造全域公園體系。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制度、產業和碳匯體系,2017年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55.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堅持鐵腕治霾,大力實施成都“治霾十條”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2017年全面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堅持重拳治水,大力實施成都“治水十條”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強力整治黑臭水體,切實加強岷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2017年全面完成國家、省下達的年度考核目標要求。
強化法治監管,出臺《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12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建立健全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加強資源交易,全面完成環保稅費改革,落實差別電價和水價,完成企業環境信用評價1257家。推行共治共建,設立鄉鎮(街道)環保機構,建立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首個將環保監督網格管理延伸到基層一線的城市。
“四個重大”推動綠色發展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
突出“四個重大”,初步形成全省“一盤棋”綠色發展規劃體系。
四川主要從規劃、制度體系、新舊動能轉換和能源結構四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
重大規劃科學引領,不斷優化發展布局。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10項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頒布實施《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分類指導編制五大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項規劃等。
重大政策協同發力,加快構建制度體系。5年來,累計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115億元以上,用于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取消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GDP考核,制定出臺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將符合環保要求作為省重點項目準入前置條件,停止核準5萬千瓦以下小水電。全省2/3以上面積、51%人口的地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9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55%的自然濕地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保護區。
重大改革激發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舉,連續3年實施“項目年”活動,累計完成產業投資超2萬億元。分兩批在全省范圍推廣42條全面創新改革經驗成果,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重大工程夯基蓄勢,持續改善能源結構。實施“電能替代、清潔替代”工程,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全省水電裝機達7589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全省頁巖氣年產量超3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率先實施電能替代電價支持政策,去年電能替代電量達60億千瓦時,全省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47.6%,比全國高26.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