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同方股份盤中創出三年來的新低9.33元,和2015年6月4日的三年來高點34.18元相比,股價跌去約72%;隨著兩會的召開,伴隨著科技股的上漲,股價微弱反彈,到2018年6月15日,收報10.06元,市值約298億元,不到其同門兄弟紫光股份市值660億元的一半,僅略高于紫光國微(市值293億元,前身同方國芯)。這幾年,紫光高歌猛進,而同方則是步履蹣跚,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同方怎么了?
2018年1月30日,同方股份預告2017年業績:預計2017年度凈利潤為35032萬元至6503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85%~92%。
2018年第一季度,同方巨虧2.24億元。
仔細看同方股份2016年的業績,主要來自71億元出售同方國芯的控股權所產生。
再分析同方股份2017年的利潤,主要來自對重慶信托的投資收益。
也就是說,同方的高科技業務都不賺錢。同方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公司,不是一個新公司,這么多年投資的高科技業務,為何都不賺錢?莫非同方的高科技業務,科技含量都不高?
1997年6月27日,同方上市,發行新股4200萬股(含職工股),每股8.28元,募集資金約3.48億元;期間多次配股、增發,最大一次約55億元增發,總計獲得資金約90億元;出售同方國芯控股權,收回資金約71億元;此外還持有泰豪科技、紫光股份、紫光國芯的股票合計市值近40億元。這是一個從資本市場和資本運作累計獲得近200億元資本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