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閃購”摩拜 為何共享單車難成“獨立”生意?
阿里豪賭95億美金買下餓了么,美團37億美金“閃購”摩拜。“兩個燒錢如燒紙的行業,在清明節前回歸本位”。為什么相比要約估價更高的滴滴,摩拜最終被“嵌入”美團?“大出行”VS“服務電商生態”,美團和滴滴在做什么樣的“局”?為什么說從一開始,共享單車就很難成為“獨立”的生意?
上周,互聯網行業發生了兩起轟動性的并購:阿里巴巴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美團幾乎一夜間以37億美元總價“閃購”摩拜單車。筆者的一位朋友說:“清明節前夕,兩個燒錢如燒紙的行業,終于回歸本位。”
心有不甘?沒賺到錢?摩拜賣身,投資人不滿意
同樣是收購,兩邊風景卻大不相同。這邊,阿里創紀錄的95億美金收購餓了么,創始團隊和投資方“入贅豪門”般興奮,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邊,連現金+股權+償還債務總共折價37億美金的摩拜投資人們,顯然對這個價格不滿意。
一位接近多方投資人的人士說:“(摩拜的投資方)都屬于這次沒賺到錢的,這兩天特別‘蔫兒’。這次對摩拜的投資人打擊還是挺大。”
4月3日晚間在北京嘉里會議中心,美團收購摩拜的股東投票大會經過2小時博弈,塵埃落定。同時,收購的詳細條款、馬化騰從中牽線的局中局、摩拜創始團隊現場意見分歧等一系列細節浮出水面。
為什么創始人胡瑋煒最終投了贊成票?為什么摩拜最終賣身美團?風口散去,曾被視為“新四大發明”風光無限的共享單車還有“下半潮嗎?共享單車到底是不是獨立生意?
股東投票會細節悉數披露:一次不得不做的“斷舍離”?
4月3日晚間,那是一場場備受關注卻又有些“奇怪”的談判。這樣一場重要的閉門談判中,決策結果甚至表決細節,直接被現場的一些股東同步透露給媒體。這充分說明股東內部意見仍有分歧和博弈,多數人希望撤出這場燒錢游戲,也有人希望玩下去。
當晚暴露出的細節是:騰訊在摩拜的持股比例約占20%。摩拜管理團隊在投票過程中沒有“否決權”。37億美金中,有超過10億美金是摩拜欠供應商的造車款和用戶押金的債務折價,剩余約27億美金以35%股權、65%的現金收購,摩拜的創始團隊和A、B輪的投資方套現7.5億美金和股權。以胡瑋煒、王曉峰、夏一平為核心的摩拜單車管理團隊,繼續留任。
對于被收購,CEO王曉峰和CTO夏一平現場投了反對票,總裁胡瑋煒通過電話會議投了贊同票,并事后發朋友圈表示“積極看待一切,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投票當晚,王曉峰有些悲壯地說,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坦率說,如果公司獨立發展,有非常大的機會,也有挑戰,但是我沒辦法。投資機構有自己的業務判斷。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后悔。”
據科技媒體品玩透露,早在3月31日,摩拜董事長和實際創始人李斌就曾召集了一場摩拜內部的董事會。創始團隊、股東和投資方代表參會時,有些人聽到美團的收購方案表示驚訝和不滿,提出價格和估值偏低。CEO王曉峰透露了另一個方案,來自滴滴口頭Offer,將聯合軟銀投資10億美元,對摩拜的估值為45億美元。但隨后被騰訊的董事代表李朝暉和李斌否決。
騰訊、愉悅資本和李斌已超過35%的股權,再加上王興、胡瑋煒等人股票,這幾乎就是一個決定和壓倒性的票盤。事實上,那一天美團收購摩拜已經塵埃落定。
摩拜單車為何非賣不可?現金流、融資環境和賽道持續收緊
共享單車迅速崛起,興于資本、止于資本。
網約車從最開始就一直被追問一個問題:拿什么賺錢?如果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意味著這是反商業邏輯的。去年1月,《遠見》采訪王曉峰時,他是這么回答的:“摩拜在做的事情有點像智能手機,但智能手機多長時間能爆發?回到十年前iPhone剛出來的時候,沒有人、也沒法來估計,對不對?”
王曉峰說,共享單車此前沒有人做過,如果硬生生地搬上既有的盈利模式,比如放廣告、貼車身、拉贊助等,可能會將其未來毀了。“現在,我希望自行車本身的業務能自負盈虧,但不要太著急。說不定某一天,我們會想到別的偉大的商業模式正好匹配這個事情,目前不用見錢眼開。”
王曉峰表達的意思是:新興事物的成熟商業模式,要給足孵化和進化的時間。但共享單車的燒錢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共享單車的燒錢比網約車有過之無不及,有媒體公布了摩拜內部財報:截止去年12月,摩拜的現金賬面37.5億元,月度運營費用超過4億元(包括公司運營和人員開支、車輛丟失、維修、調度等),12月營收為1億元,60億元單車押金被投入運營,10億元供應商欠款。
隨著市嘗季節性等因素,共享單車的月度活躍用戶也出現下滑。極光大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以來,無論是摩拜還是ofo的DAU持續走低,共享單車開始“優化成本和人員”,工廠造車訂單逐漸被削減甚至停掉。在“場景”和盈利模式未能找到的情況下,很難再有人貿然追加投資。
此外,2016年共享單車興起時,市場上熱錢充足,共享單車被視作新投資熱點和風口。而當下,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均進入流動性收緊周期。整個共享單車行業都不似當年繁華。
大出行與服務電商的“貼身肉搏”:美團和滴滴的兩種“局”
騰訊是滴滴和美團的股東,也是摩拜的大股東,最終撮合美團和摩拜,背后邏輯似乎很明顯:滴滴在“大出行領域”布局網約車、共享單車、出租車、新能源等,戰線最長;目前美團網約車、高德順風車采勸直接補貼戰和公益免費”。對于這種近身肉搏,滴滴投資摩拜很大層面是為破壞對手的戰略節奏、鞏固自己的護城河。共享單車納入到自己體系如何盈利,滴滴也很難看清模式,而滴滴本身投資了ofo,這對于摩拜而言,感情上又是一道坎。
美團從最初團購大戰的死人堆爬出來,到如今提出酒店、餐飲、大零售和出行等幾大板塊。王興曾提出,要做“服務電商”。如果說滴滴業務板塊是出行方式串聯,美團則試圖打造“衣食住行”服務共通的生態。無論成功與否,這必定是非常大的格局和野心。
滴滴和美團大戰拼的是三個元素:資本、地推、大數據“連接”商業能力。滴滴代表“大出行”版圖,數據基因一直是移動數據(客流);美團的“餐飲”和“酒店”,數據基因則是相對靜態(商流)。
對于美團來說,做打車、共享單車,目的就是補齊自己的動態數據。拿下摩拜勢在必得。相比之下,美團更加需要摩拜,一向商業邏輯天馬行空、執行果斷的王興,早就盯上了共享單車的拼圖,只不過在等待著一個價格冰點期,
還記得LBS?共享單車未來或回歸杠桿應用的使命
從目前的情況看,可以定論:共享單車不可能成為獨立的商業模式。它是一個實體化、起到杠桿作用的功能性應用。杠桿性業務用好了,它能把別的場景中商業能量激發出來,但本身并不具有很強的獨立盈利能力。
這讓人想起了早年間LBS的服務,當時很多業界人士鼓吹LBS是“風口、移動入口”,甚至出現了專門打卡的應用:“用戶到一個地方,拿出APP打卡”。這其實就是給商家、朋友、甚至陌生人標注一下位置。“只要用的人多,未來模式可能是社交、可能是電商”。但這些“場景”很刻意做作,最終結果, LBS既沒成為社交,也沒成為電商,而是成為微信社交、地圖導航、餐飲酒店服務、甚至游戲中的一項基礎但重要屬性。
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局面很明確了。后BAT時代,阿里和騰訊的大戰在各個領域展開,各條賽道都在收窄。無論是摩拜還是ofo,都將逐漸為背后的阿里、騰訊的生活事業群服務,起到更多連接作用。
長期以來,共享單車被資本推動,泡沫化、高速化的發展偏離了原本的價值。共享單車的作用、價值,由資本燒錢推動,到行業的價值推動,“共享單車+生活服務”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的商業閉環?這才一門生意的真正價值所在。
當然,對于創業者而言,被巨頭收購,本身就是一個體面的結局。“故事外的人唏噓感嘆,故事里的人奮勇向前。” (作者:王思遠 實習記者張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