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市公司擴張風險偏好大降 資產并購緊盯“經營活動現金流”)
依靠主業不能獲得正現金流的資產正受到市場冷落。“營收幾十億、凈利潤好幾個億的一個標的,愣是黃掉了!”3月12日,擁有十余年并購經驗的券商投行人士李建(化名)直言,上市公司的口味變了。如今并購不單要看營收、凈利潤指標,更要看營運現金流狀況。邏輯是“上市公司或許可以給并購標的短期輸血,但長期如此難以承受”。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亦坦言,上市公司寧要“輸血機”不要“抽血機”,“看得懂、經營活動現金流好”成為挑選并購標的的“紅線”。
現金流成并購硬指標
李建經手的是一家石油類并購標的:業務單子大,只要投入錢,營收、凈利潤可以做得很大,只是回款情況不太好。老板想找家上市公司收購,投點錢,一起做大。李建為此忙了一個多月,找了幾家業務相關的上市公司,結果因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難看,最終交易泡湯。
這讓李建頗為感嘆。如果放到一年前,李建撮合這筆交易成功的概率很高。“在并購活躍的年份,上市公司比較看重營收和凈利潤指標,交易談判容易得多?,F在情況出現變化,可用的融資工具有限,上市公司也不敢亂花錢。”李建感嘆,如今并購重組難做。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是指企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項產生的現金流量。這是一家企業現金的主要來源,相比凈利潤而言,更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
與一年前動不動豪擲千金進行并購相比,如今上市公司將錢袋子捂得越來越緊。“我們基本不考慮經營現金流差的標的。”3月10日,一位上市公司并購負責人吳先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前些年做了多起并購,現在來看并不成功。如今的市場環境更讓公司明白現金流有多么重要。“我們在挑選并購標的時,更多會看并購標的所處行業以及經營性現金流狀況。”
2014年-2015年,互聯網風口正佳,吳先生所在的公司走上了“互聯網+”的轉型之路。公司將大量資源往新產業傾斜,原有的制造主業受到冷落,股價一年之內漲幅近20倍。然而,兩年過后,公司股價跌回原點,新的產業“好看不中用”,一直沒有找到商業模式,反而成了拖累公司業績的累贅。最終,上市公司剝離該資產,但原有的主業早已荒廢,公司寄希望于通過并購培育第二產業。
困難超乎想象,找了大半年,符合公司要求的資產少得可憐。“彼此都不愿意給對方輸血。”吳先生說,好在之前公司高管進行了總結,高度重視現金流管理,不斷回籠資金,目前現金充足。
消費類行業受青睞
“標的遴選標準的變化,反映了上市公司擴張風險偏好下降。”在某創業板公司董秘看來,造成上市公司對現金流指標關注的原因比較復雜。一方面,監管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行業不能碰;另一方面,二級市場風險偏好大降。前幾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不乏一些公司為了做股價,借并購講故事,商譽劇增,但窟窿難填。如今投資者趨于謹慎,上市公司并購要動用資金,而退出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標的資產質量不行,整個并購風險就很高。
但要找到符合要求的資產并不容易。“相比營收、凈利潤指標,操縱現金流的難度較大。”西南財大一位會計系專家指出,一家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量質量應該縱向、橫向比較,最關鍵的還在于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優勢)”。經營性現金流量好的公司可能也不愿意被并購,尋找有核心技術優勢但其他優勢不明顯而被低估的公司,這才是并購的魅力所在。
吳先生所在公司樂于尋找“看得懂、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好”的公司,相比“獨角獸”、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公司,他們更愿意在消費類行業中尋找并購標的。
萬得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其統計的24個大類行業中,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業期內發生48筆并購交易,交易金額5187.78億元,位列二十四個行業之首,遙遙領先于第二位的房地產業。
交易雙方博弈加劇
“與一年前相比,并購重組交易規模下降50%左右。”李建稱,如今上市公司并購,跨界的少了,看傳統行業的多了,多數都傾向于并購與自身業務相關的標的。
他介紹說:“如果并購標的總分為10分,7-9分的公司基本不會賣,多數選擇IPO或者借殼;能賣出去的是5-6分的公司,但這樣的公司很難找;而3-4分的標的基本沒人要。”
如果把并購比作“相親”,情況已發生大變化。“這并不是買方市場,雙方都要考察對方。”李建說,上市公司不愿意收購經營現金流量差的標的,標的公司也要仔細考察上市公司,“誰都不愿意當‘輸血機’”。
劉濤正遭遇這種尷尬。身兼董秘與投資總監一職,自去年至今,他一直在為公司尋找第二主業,至今考察了不下三十個項目,涉及軍工、軟件、教育等領域。“幾個項目剛開始談得好好的,但對方看了上市公司的報表后就退縮了。”劉濤說,對方認為上市公司自身現金流都緊張,一旦并購成功,實則是對方在幫上市公司“解困”。
一位PE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今很多優質標的選擇上市公司并購時要求也很多。比如,上市公司并購需求的基本邏輯、團隊對行業了解情況、上市公司選擇進入行業的原因、是否想長遠發展、并購項目是否屬于上市公司主業所在領域。“這是一個雙方相互考察、自由選擇的過程,并非簡簡單單估值就完事。”
業內人士預計,2018年市場將進一步分化。隨著IPO的提速,部分企業將選擇通過IPO實現證券化;同時,部分企業仍會選擇通過并購實現證券化。但基于優質資產的惜售、一二級市場估值價差縮小等因素,買賣雙方博弈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