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來,央行貨幣政策高屋建瓴、循次而進。流動性管理工具創新頻頻,雙支柱調控框架逐步健全。
在更加注重價格調控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利率傳導更加通暢,市場化機制逐步形成。多樣化的貨幣政策發揮了資金結構調整作用,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精準滴灌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政府工作報告為今年的貨幣政策實施定下基調: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緊適度。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用好差別化準備金、差異化信貸等政策,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小微企業、“三農”和貧困地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調整資金結構 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央行采取定向降準、專項再貸款等差別化政策,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可以看到,貨幣政策的結構調整作用正逐步發揮。“在保持融資總量基本穩定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信貸結構。”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告訴記者,地方上加強引導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進一步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結構引導功能。
“通過精準滴灌,金融資源更多流向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向記者表示,包括拓展優化原有小微和“三農”定向降準標準,統一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試點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和央行內部評級,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等。
反映在河南省的資金配置結構上,徐諾金指出,一是前幾年資金在金融內部循環的現象明顯減少,更多資源配置到了實體經濟,回歸了本源。二是在去產能過程中,一部分存量貸款從產能過剩行業重新回到了新興產業、重點扶持的領域中去。
此外,“去年河南銀行業實現2%的增長,低于河南的財稅增速,說明在經濟最困難的情況下,金融業在讓利,在為地區經濟做貢獻。”徐諾金說。
落實貨幣政策工具 維穩流動性體系
2015年底開始,外匯占款逐漸下降,央行獲得了主動供給和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時機。貨幣政策工具箱里也多了不少“新成員”——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CRA)等不同期限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有序推出,去年還增加了2個月期的逆回購新品種。
“通過不斷豐富工具儲備、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央行較好發揮了市場穩定器作用,有效維護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穩定了市場預期。”徐諾金向記者表示。
地方上也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郭新明告訴記者,一是加強存款準備金日常管理,落實好“雙平均法”考核,發揮準備金短期流動性調節功能。二是高效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三是加強對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監測,減少清算指令排隊。
引導機構差異化定價 促進利率市場化
隨著央行利率調控和傳導機制的完善,價格型調控在貨幣政策框架中的作用不斷增強。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培育常備借貸便利利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探索構建利率走廊機制。”徐諾金說,“另一方面,逐步完善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設,培育金融市場基準利率,強化了對市場利率的間接調控和引導能力。”
從地方落實來看,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也在進一步完善,促進了市場化利率形成。在陜西省,“我們定期監測的結果顯示,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差異化定價的趨勢明顯,存款價格基本能夠反映不同機構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偏好。”全國人大代表、央行西安分行黨委書記兼行長白鶴祥告訴記者。
2017年,陜西省共有17家金融機構被全國自律機制評為基礎成員,13家機構被評為觀察成員。
同時,陜西省實施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遴選合格金融機構有序開展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發行工作,提高市場化金融產品定價能力。
央行西安分行提供數據顯示,2017年,陜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同業和大額存單累計發行同比分別增長31%和53.2%。2018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同業存單備案額度達1220億元,大額存單備案額度達300億元。
“這對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市場化定價能力,促進利率市場化機制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白鶴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