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王俊仙 南京報道
3月15日開盤后,張家港行(002839.SZ)低開低走,最大跌幅曾達9.44%,截至上午10點整,張家港行股價為9.06元/股,跌幅6.02%。
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與昨天證監會有關稽查執法的通報有關。
3月14日,證監會舉辦關于稽查執法的記者會,其中對三起近期查處的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案件三宗案件進行了披露,包括一起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兩起操縱市場案。
其中,北八道(廈門)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八道集團”)因涉嫌操縱市場被證監會開出55億元罰單。這將成為證監會行政處罰歷史上開出的最高額罰單。
證監會調查人員在記者會上表示,經調查,北八道集團利用300多個股票賬戶,100多臺電腦,10多位操盤手同時交易,大量使用配資,涉嫌操縱次新股包括張家港行、江陰銀行、和勝股份等,操縱期間累計獲利9.45億元。該案目前已經過調查審理和行政處罰事先告知程序。
而對于北八道集團,在資本市場上鮮有聽聞,不過該公司在煤運行業曾經名聲顯赫,在2014年一度被媒體曝出過發家史,被形容為“鐵霸道”。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張家港行是2017年第一只銀行新股,剛上市時被稱為“最不賺錢的新股”,然而自上市首日1月24日起至2月17日,張家港行除兩個交易日股價調整外,其余交易日均漲停。
隨后,張家港股價再次調整幾日后,立馬又開啟上漲模式,一路上摸至4月5日收盤價29.95元/股(后復權),而這也成為了張家港行上市以來收盤價的歷史高點,此后其股價總體呈下行趨勢。
江蘇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張家港行和江陰銀行當時被稱為“次新妖股”,尤其是張家港行,股價一路上漲,當時動態市盈率曾高達70多倍,遠遠超過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估值水平,但其基本面無法支撐其高溢價,也因此多次遭監管層要求停牌自查。
截至3月14日,張家港行收于9.7元/股(后復權),總市值174.25億元,而去年4月5日,其市值最高曾達到541.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