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家險企年內躺槍朋友圈謠言 同業詆毀是“禍首”
■本報記者 蘇向杲
近期,一則“華泰保險已被中國人壽(30.480, -0.18, -0.59%)接管”的謠言在微信朋友圈流傳,隨后華泰保險在官網進行了辟謠。事實上,華泰并非今年唯一一家躺槍朋友圈謠言的險企。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除華泰外,包括中國平安(70.500, 0.15, 0.21%)、前海人壽、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恒大人壽、君康人壽、上海人壽、東吳人壽、珠江人壽、富德生命等10余家險企躺槍朋友圈謠言。一方面,一些保險營銷員通過詆毀同業公司以宣傳“自家產品”,另一方面,一些營銷員通過片面解讀或故意曲解監管政策“打促銷牌”
有險企個險管理人員對記者表示,從深層次來看,一方面保險營銷員快速增長,業務員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同業詆毀的現象;另一方面,在當下,多數壽險公司有著較為嚴格的KPI考核體系,部分營銷人員為完成考核業績,難免會不擇手段;再者,國內的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還有欠缺,才會滋生各類謠言。
不實解讀或故意曲解
除上述華泰保險的謠言之外,今年稍前,一條“前海人壽、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恒大人壽、君康人壽、上海人壽、東吳人壽、珠江人壽、富德生命等9家保險公司被叫停整改”的謠言在朋友圈轉發。
而在保險產品方面,一條“華夏人壽甲狀腺癌必須5公分才能賠?”的謠言在朋友圈引起轉發,隨后華夏人壽官方微信號發文予以反擊:甲狀腺惡性腫瘤的賠付,與腫瘤大小沒有任何關系。
除遭遇同業造謠之外,一些保險營銷員也對各類監管政策進行不實解讀或故意曲解,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例如前不久“雙錄”正式實施,一些保險營銷員卻在朋友圈等渠道進行“雙錄提高了對投保人的要求”“再不買就晚了”等 “饑餓營銷”。
再如,今年3月份,一條“《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于2017年1月1日起實施,返還型健康險即將停售,此后所有健康險均為消費型,有病賠錢,沒病返本的時代已經終結……”的謠言在朋友圈傳播,隨后保監會進行了辟謠。
10月份,一條“代理人考試要恢復”的謠言在朋友圈傳播,10月23日,保監會辟謠表示,微信、互聯網等媒體上出現“保監會恢復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的不實信息,對社會上個別機構和人員傳播不實信息的行為,保監會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營銷員暴增后遺癥?
對于一些保險營銷員詆毀同業的現象,上述壽險負責人表示,一方面保險營銷員快速增長,但培訓卻并沒有完全跟上,招聘門檻也沒有相應的提高,業務員素質難免會出現參差不;另一方面,在當下多數壽險公司有著較為嚴格的KPI考核體系,部分營銷人員為完成考核業績,難免會不擇手段。
實際上,自從保監會取消代理人考試之后,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保險姓保”的導向,包括上市保險公司在內,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越發重視個險隊伍,從2015年開始,保險營銷員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本報記者獲悉,今年上半年行業保險代理人員就已經達745.17萬人,較年初增加87.89萬人,同比增長13.37%,上半年的增員速度延續去年以來的高增長勢頭。數據還顯示,2014年保險行業營銷員僅增長35萬人,但2015年猛增136萬人,達到了471萬人。2016年繼續猛增186萬人,達到了657.28萬人。保險營銷員兩年增長300多萬人。
而引人注意的是,隨著營銷員的增長,萬張保單投訴率與億元保費投訴率也出現相應的增長。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人身險公司萬張保單投訴量平均值為0.12件/萬張;億元保費投訴量平均值為0.43件/億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這兩個數據已經變為0.38件/萬張、1.53件/億元,增長較為明顯。
從考核來看,自友邦引入代理人制度之后,國內壽險公司經過多年來對各種績效管理方法的不斷實踐,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代理制度,在這套機制之下,雖然各保險公司略有不同,但都繞不開“競爭、激勵、淘汰”等考核關鍵詞。
例如,某壽險公司一年兩次對營銷員的績效考核結果排名,每個營銷員在每次績效考核之后都有名次,團隊始終處于高度競爭的狀態。其中,排名前70%的營銷員有加薪,連續排名前40%是營銷員晉升機會的首要條件。而每年排名末位10%或者5%的營銷員會被降薪、崗位變換、甚至淘汰,連續兩年降薪的營銷員可能被辭退。
一方面是壽險公司較為較為嚴格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國內營銷員普遍低下的產能,甚至有部分保險營銷員常常出現單月“掛零”的現象,而有保險公司規定連續三月或多月“掛零”,則面臨被清退。
尤其是,隨著監管鼓勵保障型保險以及134號文的實施,保險公司產品策略發生變化,保險產品的存續期明顯拉長,長期期交、偏重保障的產品逐漸成為壽險公司主打產品,保險產品銷售起來較此前更難,營銷員也面臨著更大的考核壓力。
當然,除上述幾大原因之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保險謠言之所以傳播廣泛,也與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存在欠缺、營銷員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