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2月9日)在國新辦例行吹風會上說,截至目前,已經有77家共享單車企業已經投入了2300萬輛共享單車,累計運送了170億人次,最高日達到7000萬人次。77家中有20余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
劉小明說,共享單車企業中,“曾經產生過退押金難的問題”。
在回答記者有關交通運輸部2017年在辦理建議和提案過程中,出臺的哪些政策和建議、提案有關的問題時,劉小明說,2017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里關注比較多的一個就是共享單車。
劉小明介紹,交通運輸部共收到14項此類建議和提案,其中有很多很好的建議。他說,共享單車是個新業態,真正出現是2015年下半年,這兩年發展很快,社會上有說好的,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代表委員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提案,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管理,特別是在優化車輛投放、加強車輛停放管理、加強用戶資金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劉小明說,針對這樣的跨界新業態,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鼓勵創新、鼓勵綠色出行,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發展良好的用戶體驗,同時又避免盲目投放、惡性競爭給城市形象和社會秩序帶來負面影響,交通運輸部和相關部門一起邀請了多名代表和委員參與工作調研,同時也參與運營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專家學者的座談會,共同研究制定相關的發展意見和規范政策。通過這些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和工作,廣泛地聽取民意、匯集民智,凝聚共識,形成了對新業態改革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經國務院同意,交通運輸部等十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對規范網絡租賃自行車也就是共享單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劉小明說,《意見》中提出“服務為本、改革創新、規范有序、屬地管理、多方共治”的基本原則,從實施鼓勵發展政策、規范運營服務行為、保障用戶資金和網絡信息安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四個方面提出了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特別是針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到的關注用戶資金安全問題,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提出了三種方案。”劉小明說,包括鼓勵信用免押金的方式、“即租即押、即退即還”、設立專用賬戶等。通過這樣的制度,使得用戶的資金安全得以保證。
劉小明介紹,據測算,2017年共享單車的發展減少了161億元的交通擁堵成本,創造的社會價值,包括產業帶來的聯動價值達到2000多億元。“可見這個新業態是個好東西。但好東西也要規范,也得社會共治。”劉小明說。
(責任編輯:陶海玲 H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