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大商所發布通知,將于5月17日正式上線場外期權業務。這是大商所繼商品互換、基差交易、標準倉單交易、非標倉單交易后的又一項場外業務,也是繼商品互換后的又一項場外衍生品業務。相關專家表示,此次上線場外期權業務,是大商所推進場外市場“一圈兩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進一步豐富了大商所場外市場“倉單現貨+場外衍生品”的業務布局,為相關企業提供了新的場外衍生工具。
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此次場外期權業務交易的期權標的物是大商所期貨合約和大商所官網發布的商品期貨價格指數,由一方創設場外期權合約,交易雙方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交易確認,并可通過行權、放棄行權或平倉進行了結。其業務模式可以概括為“一筆交易、兩筆資金”。其中,“一筆交易”即雙方在大商所場外平臺創設場外期權合約并達成交易確認;“兩筆資金”即雙方在平臺實現權利金支付以及盈虧資金支付,交易所提供雙邊代理結算服務。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大商所場外期權業務為客戶提供了靈活的合約選擇、參與路徑和結算方式。合約設計方面,參與者可根據需要靈活地選擇通過自定義創設或模板創設,自定義創設可支持復雜期權,行權盈虧由雙方協商確定;模板創設可支持普通期權(多腿組合)、亞式期權,由交易所計算行權盈虧。開戶交易方面,將場外期權參與者與商品互換參與者進行整合,統稱為場外衍生品交易商及客戶,原有互換交易商無需重復申請,與交易所簽訂補充協議后即可參與場外期權業務。資金結算方面,雙方通過平臺進行權利金以及行權盈虧的資金支付,并可約定資金支付的具體時間,交易所將根據雙方指令進行資金劃轉。
據介紹,在場外期權業務初期,參與范圍暫限定于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立項或備案的項目,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的項目參與主體通過場外期權業務進行交易確認和資金結算,在優化項目管理的同時,有利于大商所場外期權業務的平穩起步。下一步,大商所將持續完善場外期權業務各項功能和服務,擇機向全市場開放,并積極探索與場內標準化期貨、期權相關聯的持倉轉換等場內場外協同業務,進一步降低產業企業風險管理成本,滿足產業個性化的避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