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暴跌5年后,反映大宗商品市場景氣度的CRB指數在今年表現不俗。截至7月1日,該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上漲近13%。7月4日,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全線上漲,其中棉花、白銀、鎳等7個品種期貨主力合約錄得漲停,僅2個品種收跌。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反映國內商品期貨市場景氣度的文華商品指數已經累計上漲近20%,進入技術牛市格局。顯見的是,一邊宏觀經濟數據大跌眼鏡,另一邊反映經濟狀況的風向標——大宗商品市場卻持續暴漲。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宗商品期貨漲停潮的同時,A股開始產生“聯動效應”,其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貴金屬板塊表現尤其明顯。分析人士指出,大宗商品牛市一定是基本面推動的,仍待考證,而股市、期市聯動效應一直存在,特別在工業品市場更為顯著,在貨幣寬松預期下,大宗商品投資預計還將持續升溫。
大宗商品啟動暴漲模式
截至7月4日收盤,國內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品種集體收漲,此前滯漲的有色金屬類商品亦跟漲,金屬鎳期貨價格盤中一度漲停,追蹤基本金屬價格表現的有色金屬指數大漲接近3%,綜合價格基本回到了一年前的水平。
同時,包括鐵礦石、鋼材等“黑色系”以及塑料、PP、棉花等石油化工和農產品(000061)類商品也紛紛上漲,追蹤一攬子大宗商品價格綜合表現的商品指數單日大漲逾2%,創下一年多來的新高。
“近期的風險事件確實不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的風險事件都已經出現,而風險事件之后的路徑預期相對明顯,那么市場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對沖風險,而不是規避風險。”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院長葉燕武說。
葉燕武指出,2016年從宏觀角度看,市場并沒有清晰的路徑和邏輯,再來觀察大宗商品市場已經連續5年熊市,很多商品都已經打了兩次對折,所以從商品的基本面并未看到上漲的長期緣由,但是下方的空間已經明顯不足。
其亦指出,從近幾年各國的貨幣政策看來,基礎貨幣已經大幅增加。而債券、股票價格又已經處于較高的估值區間,雖然沒有看到大跌的理由,但是大幅上漲的空間已經不足。再結合著全球宏觀路徑并不清晰的情況之下,資金的流動就會成為資產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在風險預期路徑可控,并且大的風險事件已經出現之后,資金追逐低水位資產的預期就比較強烈。
此外,興證期貨高級研究員施海表示,英國退歐風險逐漸淡化,美聯儲年內降息概率大幅下降,人民幣匯率走弱,刺激大宗商品走強。全球宏觀經濟沒有出現重大利空,逐漸顯現低位企穩跡象,尤其是中國經濟企穩,對大宗商品構成利多影響,投資與投機資金做多意愿增強。
期市、股市聯動效應明顯
從4日中國股市與商品期貨市場表現可以看出,兩個市場聯動效應特別明顯。顯見的是,A股市場有色金屬、貴金屬等板塊與商品期貨對應品種的聯動效應最為明顯,另外橡膠、棉花等品種與股票市場聯動也較強。
國都期貨經紀業務總部副總屈曉寧(博客,微博)表示,在大宗商品持續上漲的過程中,勢必會帶來相關企業利潤增加,這也就不難理解股市相關股票的聯動。但這種聯動屬于原材料被動價格上漲,并不是需求端好轉,所以幅度和持續度都不會特別高。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認為,商品市場帶動了股票市場,但這種效應的持續性有待考驗,半年報即將出爐,如果半年報不夠理想,則商品市場會受到“反噬”,基本面的整體修復需要三個條件:一是信心、氣氛的恢復,這點目前市場是具備的;二是產業供需矛盾的緩和,這點非但短期內不具備,甚至存在激化的可能,否則供應側改革改什么;三是產業、經濟、社會大環境的配合,目前看,國際經濟、政治都充斥太多不確定性,形勢并不明朗。綜合三點來看,基本面修復“心已在,路尚遠”。
業內人士表示,股市和期貨市場聯動,這即反映出大宗商品價格強勁反彈下市場對于上市公司利潤改善的預期,也同樣反映出市場對于資金尋求加杠桿下的高收益率的訴求。
不過,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擔憂,大宗商品反彈主要是資產配置需求驅動的,在某種程度上再次看到去年股市過度加杠桿的影子。如果PPI回升想CPI傳導加快的話,這即可能會加劇貨幣更加偏緊的風險因素,也可能引發金融市場脆弱性。還有一個擔憂的因素是,隨著大宗商品反彈,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去產能會更加緩慢或者阻力更大,原因在于煤炭和鋼材行業利潤回升,那么很多產能有利可圖就很難定義為是過剩產能,一旦需求如環比回落超預期,那么商品反彈可能只是流動性浪潮下的“裸泳”,潮退之后面臨更大的拋盤壓力。因此,并不認為此輪反彈是供需關系修復而引發的良性上漲。
葉燕武也表示,商品的聯動性一直存在,尤其是工業品的聯動性本身就很強,周期上也是存在諸多的相關性,產業是也存在上下游的聯動關系,因此這個聯動效應是一定存在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是基本面的修復,基本面的真實修復一定是供應端的大幅調整之后,需求端的長期增加,目前看,全球并沒有新的需求端出現。
大宗商品牛市2.0來了?
就在大宗商品暴漲之際,市場開始出現“大宗商品牛市2.0”的聲音。那么,大宗商品牛市真的來了?
對于大宗商品牛市2.0,程小勇表示,這種預期存在是合理的,經過2011年至今的大宗商品長達5年多的熊市,部分商品經歷了去庫存和去產能的洗滌,過剩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否牛市歸來還有待商榷,一是此輪商品反彈可能是流動性吹起的泡沫,一旦流動性難以繼續擴張,加杠桿可能會中斷;二是經濟轉型背景下,工業制造業和地產行業回暖只是階段性和暫時性的,需求層面很難再現2003-2008年的超級擴張周期,短期可能是供需錯配而已。
程小勇表示,對于此輪大宗商品上漲,實際上很多機構已經達成共識,即高收益資產荒下,充裕的流動性激發的資產配置需求。而供需關系層面可能并非驅動整個商品暴漲的主因。雖然供給側層面對煤焦鋼可能有一定的利多因素,擔心需求較一季度環比回落同樣存在利空。因此,從驅動邏輯層面看,宏觀和金融屬性解釋可能會相對更合理一些。“上半年的資金環境相對寬松,加上資產荒期間資金更多青睞低風險資產,所以才導致價格處于低位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屈曉寧也指出,大宗商品的真正牛市是經濟和金融聯動才能實現,目前只有金融一條腿,經濟暫無實際利好,所以言牛市尚早。更多的判斷為在通脹預期背景下的價格低洼修復行情。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宏觀經濟并未出現根本好轉,目前商品走勢并不意味著大宗商品重新回歸牛市,大勢翻轉還為時尚早。
“大宗商品的牛市一定是基本面推動的,也就是供需關系的長期矛盾形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牛市就不真實存在。”葉燕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