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F代農業經營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支柱,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正著力構建"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破解"誰來種地"的時代命題。
小農戶:筑牢農業基本盤的壓艙石
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這一格局將長期存在。但小農戶普遍面臨專業素質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等挑戰。帶動小農戶轉型需要三管齊下:一是強化科技賦能,突破關鍵農業技術,推廣適用于小農戶的精準農業技術;二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鄉鎮服務站提供精準化、全鏈條服務;三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抱團發展,讓廣大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快車。
新型主體:鍛造產業升級的生力軍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長,但質量效益亟待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需雙輪驅動:縱向延伸產業鏈,構建產加銷一體化模式,培育特色農業品牌;橫向提升經營能力,健全規范管理制度,發揮輔導員隊伍作用。特別要建立政策扶持與聯農帶農效果掛鉤機制,激發主體活力。
服務體系:搭建高效賦能的支撐網
針對服務碎片化、標準缺失等問題,要構建"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打造全鏈條服務網絡,整合金融保險、倉儲物流等環節;建立標準化體系,制定服務規范;完善縣鄉村三級組織平臺,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同時鼓勵地方創新,形成差異化服務體系。
集體經濟:激活居間服務的新引擎
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發揮"居間橋梁"作用,重點在四方面發力:建立績效激勵機制,將服務成效與成員收益掛鉤;搭建數字化對接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完善監管評估體系,保障服務質量;開展專題培訓提升運營能力。通過創新服務形式,激活集體經濟新動能。
當前,我國正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走出一條兼具國際共性與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國際經驗表明,農業強國都建立了適合本國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以色列、丹麥等國家通過機械化、職業培訓、科技創新、全產業鏈等不同路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農業經營體系效率總體偏低,探尋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尤為關鍵和緊迫。
通過夯實小農戶基礎、培育新型主體、健全服務體系、強化集體經濟,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這既是對"誰來種地"問題的有力回應,更是實現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未來,隨著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必將煥發更強生命力,托舉起農業強國的美好愿景。
李 菁 沈志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