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8月28日訊在被“暫緩審議”一個月后,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恒坤新材”)科創板IPO即將迎來二次“上會”。
資料顯示,恒坤新材主要從事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招股書稱,報告期內,公司已量產供貨產品包括SOC、BARC、i-Line光刻膠、KrF光刻膠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前驅體材料。同時,公司持續開發新產品,包括ArF光刻膠、SiARC、TopCoating等光刻材料和硅基、金屬基前驅體材料均已進入客戶驗證流程,ArF光刻膠已通過驗證并小規模銷售。
不過,恒坤新材報告期內存在產品驗證后無法實現批量供貨的情況。比如格科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使用恒坤新材自產的BARC一段時間后,發現產品與其工藝不完全適配,因此選擇向原境外供應商采購;賽萊克斯微系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嘗試開發新技術路線,購買恒坤新材資產的SOC用于研發,但該技術路線未成功。
另有客戶M1,恒坤新材SOC產品性能未達到其要求,客戶轉向其他供應商采購,不過2024年恒坤新材與其開展其他產品合作,并向其供應BARC產品。
作為科創板IPO公司,恒坤新材的“含科量”備受關注。2022-2024年,恒坤新材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274.36萬元、5366.27萬元和8860.8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3.28%、14.59%和16.17%。
截至報告期末,恒坤新材研發人員共54名,占員工總人數的比例為15.56%,發明專利的數量為36項。不過,報告期內公司存在委托研發和合作研發的情況。在首輪問詢時,恒坤新材被要求說明公司的生產經營是否依賴外來技術專利,是否具有自主創新和持續研發能力。
2022-2024年,恒坤新材的銷售費用金額分別為2981.26萬元、3412.96萬元和3406.8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7%、9.28%和6.22%,其中業務招待費分別為185.07萬元、179.07萬元和182.59萬元;管理費用的金額分別為5071.59萬元、6576.51萬元和8133.58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76%、17.89%和14.84%,其中業務招待費分別為321.16萬元、335.12萬元和392.34萬元。以此計算,恒坤新材業每年的業務招待費用均超過500萬元。
業績方面,2022年-2024年,恒坤新材營業收入分別為3.22億元、3.68億元和5.4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1億元、8984.93萬元和9691.92萬元。2025年1-6月,恒坤新材的營業收入為2.94億元,同比增長23.74%;歸母凈利潤為4158.45萬元,同比下滑5.71%。
此次IPO,恒坤新材計劃募集資金10.07億元,分別投向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項目和集成電路用先進材料項目,這兩大項目的實施主體分別是大連恒坤和安徽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