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精準化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大政方針。結構調整不會一蹴而就,2017年繼續“三去”的任務勢在必行,但是調整需要更精準,防止粗放式。1,“去產能”要精準淘汰落后產能,避免一些落后產能擠出優質產能的現象繼續存在。實際上,當前主要問題是“產量過剩”的問題。建議對存在過剩產量的行業2017市場需求供給均衡水平做一些相對合理的判斷,使“去產能”更加精準,避免發出一些錯誤的信號。比如一些地方房價上漲,引導產能過度釋放。2,房地產“去庫存”要精準到三、四線城市,應該通過創造就業機會來創造發展機會,推動完善小城鎮建設的模式,既達到去庫存目的也推進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避免僅僅使用貨幣和加杠桿的方式“賣房子”而加大金融風險。3,“去杠桿”不應都以“債轉股”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加強銀行預算硬約束的制度建設,并對第三次不良資產大幅上升啟動必要的問責,避免銀行道德風險上升,不斷形成新的壞賬和金融風險。4,“降成本”要對企業的成本細分,針對不同類別的成本采取不同的降成本措施,并對企業是否受惠進行評估。5,“補短板”要精準確定短板在哪里,加大補短板的力度。比如,要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企業技術改造等,使“補短板”發揮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
第三,繼續調控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促進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高房價特別是持續上漲的房價帶來三方面嚴重的后果。一是產業的空心化。近期數據顯示,今年全年新增貸款中超過60%是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民間投資大幅下降,相當一部分作為個人購房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價反彈,貨幣財富快速增值輕而易舉,銀行和民間資金不會投資每年只有8%-10%收益的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不可避免。房價漲則地價漲,企業員工的房價補貼漲、工資漲,整體制造業成本大幅上漲,制造業的發展空間被房價擠壓。而且一些人為買房子可能降低消費支出,這對通過擴大消費占GDP比重的總需求擴張策略也是非常不利的。二是收入差距拉大。國內目前能夠調動資源、靠炒房發財的人畢竟是少數,結果是有錢的人炒房賺更多的錢,導致收入差距擴大。三是加大金融風險。房價上漲的高收益導致銀行用各種高風險手段增加房地產相關信貸。比如,近期媒體報道的類似次級貸的超萬億的“首付貸”,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銀行壞賬將大幅上升,甚至觸發系統風險的底線。所以,2017年有必要繼續對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進行調控,調控目標不僅是降低房價,而且應該讓房價與收入之比最終穩定在合理水平上。也就是說,一、二線城市的房價調整不是短期政策,應是供給側結構調整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努力調動民間投資。希望能夠通過創造投資機會來提升民間資金的投資意愿。首先,改變現在主要以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配套PPP資金的做法,盡量通過PPP項目調動真正的民間資金,減少政府項目的擠出效應。其次,政府創業扶持基金不要直接參與項目投資,最好作為有投資經驗的民間天使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身份參與創業企業。如此,既能更專業地選擇和扶持初始創業的企業,也有利于培育國內非常缺乏的有耐心的投資資本。更重要的是,配套民間資本共同承擔風險也是調動民間資本的方式。另外,應積極創造東部企業向西部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轉移的投資環境和條件。最后,繼續調控房價是爭取民間投資進入實體經濟的重要前提條件。
第五,加大具有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力度,培育新動力,創造更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2016年鼓勵創新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應該更多鼓勵有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而不僅僅限于互聯網平臺創新和新業態創新這一類沒有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因為,沒有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競爭激烈,上得快淘汰得也快,其特點是贏者通吃,全球無論是搜索引擎平臺,還是社交平臺或者是電商平臺,最后都是寡頭壟斷的市場。而具有知識產權的創新,門檻較高,不可能一擁而上,市場深度和廣度都受知識產權的保護,當然也不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壟斷。而且知識產權的轉化過程能創造更多的技術密集型的就業機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非常重要的途徑。希望通過下面一些具體的方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1、鼓勵工科院校和大型應用技術研究機構開展更多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的研究項目;2、更大力度地支持知識產權轉化過程中的創業公司;3、創新國外技術引進模式,鼓勵國外完成了技術轉化并未規模化生產的產品到國內來進行規模生產。這不同于加工貿易的復制生產,規模化生產過程的較高技術含量有利于國內產業升級,較快地創造高端制造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另外,應鼓勵國外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到國內建立開發和轉化的創新企業,這對推動國內的創新發展非常有意義。
第六,完善宏觀調控理念,避免危機刺激政策的常態化。寬松的宏觀政策是應對危機的政策,將之常態化,不但政策可能失效還可能帶來新的經濟不穩定。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至今復蘇乏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直接注資金融機構,推動了虛擬經濟的迅速膨脹,而對實體經濟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作用。2016年我國13%的M2增長目標,因為通脹平減指數為負,名義GDP可能低于6.7%,也就是說,M2增長高于名義GDP增長近一倍,貨幣政策的目標制定顯然是寬松的,“穩健”只是體現在保持不突破既定政策目標的實施層面上。希望明年貨幣政策在政策目標制定上顯示真正的“穩健”,M2增長目標與名義GDP增長水平之間的差異適當縮小,最好不超過3%。進一步加大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力度,加快由量化調控向利率調控的轉變。希望赤字財政與預算硬約束同步,避免地方政府利用滾動發債的方式變相加杠桿,累積風險。財政政策要在結構調整和新動力培育上更精準地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