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眼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2016年12月13日國新辦就2016年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房地產在中國很重要,既是一種有居住功能的消費品,同時也是一種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投資品,既和百姓的福祉息息相關,又對經濟的增長有重要貢獻,所以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此言論一出立刻引起各種猜測與輿論。市場最關心的是“同時也是一種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投資品”的表述。發言人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自然而然代表的是官方政府。把房地產作為一種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投資品,官方在公開場合如此表述還不多見。最常見的官方表述是,在滿足自住型需求后,延展到第二套以上的改善型住房需求。
把房地產作為一種有居住功能的消費品,沒有問題。2016年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中,權威人士如此表述房地產: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權威人士的話語說的非常通俗直白。那就是中國房地產居住性屬性與定位不可偏離與動搖。這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
中國的最大國情是13億人口,又是人均土地面積較稀缺的國家。在這個國情下,房地產只能滿足居住性需求。不僅中國,世界各國都已經認識到了土地的稀缺性,基本沒有哪個國家將房地產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品。只不過,諸如美國發達國家善于利用稅收等經濟手段抑制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而已。
在土地資源稀缺預期下,一旦將房地產賦予投資功能的話,那么,財富占有的不同,必然使得富人占有較多的房地產資源,低收入階層住房權力被市場擠出來。同時,在土地稀缺預期下,預期房價必漲無疑,投資投機資本就會瘋狂進入市場炒作住房,城市房價必將出現失控般暴漲。2015年后半年到今年9月底的中國一線城市以及二線省會城市房價失控暴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13億人口的中國,房地產絕不能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品,一旦賦予房地產這個金融屬性,就不僅是城市居民買不起房的問題,而是會釀造金融風險,給中國經濟帶來大問題。這一認識必須清楚,絕不能糊涂。一定要回到權威人士的“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的要求上。
殊不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的“房地產同時也是一種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投資品”的定性從何而來。此話一出,已經引起市場猜測紛紛。房地產調控是否告一段落?房地產調控政策是否又要反復?政府是否又要鼓勵住房投資?房價很快將會再次上漲等輿論聲不脛而走。這個房地產投資品定性已經引起市場一片混亂。寄希望于,國家統計局出來回應與澄清事實。
10月份和11月份,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相繼出臺了一些調控政策,以抑制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經過兩個月的重拳調控,中國房地產特別是房價已經出現了一些可喜變化。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338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5%,增速比1至10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這是房地產投資增速連續四個月上漲后首現下滑。除此之外,前11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均有所回落,房地產開發三大指標同步放緩。
國家統計局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10月份上半月和10月份下半月全國15個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的環比情況。從10月份下半月和上半月環比數據來看,15個城市中,有7個城市環比價格是下降的,絕對價格在往下走,有7個城市環比漲幅在收窄,有一個城市是持平的,說明這些熱點城市或者調控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這些好局面好勢頭只是初步的,也是不鞏固和脆弱的。一有風吹草動,房價將會報復性反彈。
因此,懇請決策層明確定位房地產屬性,也請官方有關部門慎言,防止擾亂市場預期,使得房地產目前的大好局面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