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任縣崗上村64歲的村民張根明一大早就來到自家承包的蘑菇大棚,卷簾通風、翻倒菌袋、灑水增濕。張根明曾以種地為生,家庭收入少、生活貧困。而從去年開始,生活出現了變化,他以6000元的扶貧資金入股了綠崗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還從合作社承包了4個食用菌大棚。到年底,不僅從合作社領取了600元的分紅,承包的食用菌大棚也喜獲豐收。
作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帶領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任縣把扶貧開發作為頭號民生工程,緊密結合縣域實際,堅持以精準化、項目化、規范化總攬全局,精準發力拔窮根,扎實推進扶貧攻堅有效開展。
精準發力:
從“應景扶貧”到“常態扶貧”
推進精準扶貧,不僅僅是過年過節送錢送物,必須開展常態化扶貧工作,要著力在致貧原因、扶貧對策上下功夫,求突破,讓扶貧工作落地生根。
為了摸清底數,任縣按照“五看、五不錄、六優先”的原則,對全縣195個行政村進行了精準摸底、精準識別,通過逐戶篩查確定全縣貧困人口11960戶、16075人,缺少致富門路是貧困的關鍵原因。結合縣域實際,任縣制定了工作目標:到年底,11200人、20個貧困村全部摘“窮帽”。
目標已明,方向既定。任縣制定出臺扶貧開發實施方案,繪出路線圖,列出時間表,卡死責任目標。在保障機制和推進機制上,任縣實施縣級領導聯系貧困村、分包貧困戶制度,并向全縣33個省級貧困村和18個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派駐51個扶貧幫困工作隊,工作隊隊長兼任村第一書記,實現了工作隊全覆蓋。同時,各鄉鎮區成立扶貧工作站,縣、鄉、村逐級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
精準施策: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脫貧攻堅的關鍵是要找對路子,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圍繞“怎么扶”,任縣把產業扶貧作為重點,本著“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手工則手工”的原則,把發展富民產業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通過引導貧困戶拿出扶貧資金、土地到龍頭企業、種養殖合作社入股,企業優先聘用入股貧困戶就業,讓貧困戶入股掙紅金,租地拿租金,工作賺薪金。
“在捷如美入股12000元,年底最少能分到不低于本金10%的分紅,再加上土地流轉補償費2750元,農閑時到企業打工,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相信很快這頂貧困帽子就能摘掉了!”任縣馬坊村村民崔衛剛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像崔衛剛一樣,馬坊、賈村等村的330戶貧困戶把396萬元扶貧資金入股了龍頭企業河北捷如美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現企業和貧困戶互利雙贏。
為了引導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手工業缺乏資金的,任縣大力實施金融扶貧給予重點扶持,拿出8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貸款。目前,任縣已為195戶貧困戶發放了975萬元貸款,貧困戶依托貸款發展種植、養殖、手工業等項目,帶動總收益達233.8萬元。
精準布局: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任縣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貧困狀況,在實施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的基礎上,采取科技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兜底扶貧等扶貧方式,多管齊下確保扶貧開發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針對致富能力弱、不掌握專業技能的貧困戶,任縣以就業為導向,統籌使用各類培訓資源,積極搭建多種就業培訓平臺,把月嫂、電氣焊、建筑、計算機、電商等技能培訓送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就業服務,足不出戶就能參加培訓學習。截至目前,先后開展電子商務培訓600人次,實用農業培訓1300人次,218戶村民開設了網店,貧困戶掌握了電子商務、種植、養殖等多項技術,增收致富能力不斷提升。
對因學致貧,實行免學費、免住宿費、免課本費“三免”政策,義務教育從九年延長到十二年;對因病致貧,實行大病保險政策傾斜,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提高10%;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