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與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清醒認識、對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積極順應。新形勢下,只有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示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人類社會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地球生態系統有一定的承載容量,不僅地球上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總存量存在極限,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也受到自然恢復、更新速率的限制。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不能超過地球的生態閾值:當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經濟需求超過生態閾值時,經濟增長就會受到生態環境的約束;一旦生態環境的剛性約束被突破,生態系統及其支撐的社會經濟系統就將走向崩潰。因此,人類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存在一個合理的“度”。
從歷史發展階段和文明形態演變來看,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而生態環境是決定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早期人類社會,文明的形成主要受生態環境的影響。大河流域因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人類生存,往往成為古代文明的搖籃。此時,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限。在隨后出現的農業文明階段,資源消耗的數量和速度雖有所增長,但仍在生態環境能夠接納吸收的范圍內。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文明范式下的低生產力局面,人類物質財富得到快速積累和極大豐富。但工業文明奉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盲目追求貨幣收益和利潤最大化,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成為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突出矛盾,導致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嚴重危機。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界開始從不同角度對工業文明提出質疑和批判。古典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穆爾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索洛以及生態經濟學家戴利等,都從不同角度思考了增長極限的問題,但至今也沒有找到解決西方工業文明根本性矛盾的途徑。
我國在過去一個較長時期,為了提升工業化水平、加速經濟發展,采取了比較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環境質量現狀與公眾環境質量訴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現階段,在人均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的條件下,我國已不具備西方國家工業化早期粗放發展的條件,也不能尋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掠奪他國自然資產的增長方式,更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不摒棄為了“金山銀山”而毀壞“綠水青山”的發展方式,不僅難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還將導致生態危機,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凝聚著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科學認識,凝聚著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一偉大變革,要求我們超越西方工業文明,拓展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力發展空間和文化發展空間,尋求生態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我們不僅要順應自然,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邊界約束,摒棄違背自然規律的增長方式,使經濟發展回歸自然容量的范圍;而且要積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投入獲得最大化產出,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人與社會和諧共榮。這樣,人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伴相生、彼此促進的關系。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要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嚴守生態紅線、實行生態補償、改善生態管理、保障生態安全,充分吸取工業文明的精華,克服工業文明的弊端,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不斷夯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