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經陷入了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史稱“失去的二十年”。這段歷史引起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高度重視,但日本真的一蹶不振了嗎?
9月6日公眾號“金融圈”刊載文章《失去二十年,日本為何能控制世界微觀經濟的命脈?》,文章指出,不僅僅是在中國輿論下有著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之說,日本人自己也同樣在大肆渲染日本經濟衰退論。在日本國內從政府到學者也將“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演繹得“淋漓盡致”。
“失去的二十年”一語也有太多的夸張成分。因為日本人憂患意識很強,媒體長期的宣傳,再加上許多日本學者精細片面的“科學論證”,導致多數日本國民甚至國際社會都誤認為日本確確實實“失去了二十年”。
然而,就在這種外界甚至自己都在“唱衰”自己的論調下,日本已經悄然控制了世界微觀經濟的命脈。
文章指出,日本主動“示弱”,以其嬗變的手法和“知強守弱”的生存技巧贏得了“安全”,也營造了這一“無威脅的國際生存環境”,開始以另一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世界性的生存體系,繼續著其支配世界經濟的“王道”。
世界500強日本企業逐年減少,近兩年前10名只剩豐田汽車公司
從“細節”上來控制世界,是日本最好的戰略選擇。日本通過采取向國外大量轉移產業的方式來淡化產品的國籍,以借船出海的方式避免引起他國的注意。日本財團的制造企業紛紛通過在歐洲和美國建廠來擺脫限制,也使日本海外財富迅速膨脹。到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純資產約合16277億美元,相當于法國、德國、意大利對外純債權總額的6倍,與1991年的3831億美元相比,11年間增長了3.25倍。
日本還采取了化整為零的手法,從整體戰略(產品)轉向了局部戰略(零配件)。在成品領域,日本竭力以低調和不事張揚的面貌出現,并主動放棄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稱號(無論是在制造業、商業還是金融業)。
文章認為,日本雖然放棄了表面的張揚,但在暗中卻一點也沒有停止擴張,而是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零配件生產、加工與供應體系,將優勢集中到零配件這一不易為人所覺察的領域,通過向各國的民族品牌提供精美而高質量的零配件來反客為主式地占領各國的市場。
當各國在全力地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時,日本人卻用世界各國的民族品牌來包裝日本的零配件。這樣,便出現了一幅讓人們十分震驚的圖畫:雖然從外表上看都是本國民族品牌,但如果從內里看則不難發現大多是日本的零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