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馬鞍山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創新體制機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2015年間全市累計實施民生工程58項,累計投入資金163.85億元,惠及全市230萬城鄉群眾。隨著民生工程的擴面提標,覆蓋面越來越廣,綜合效應越來越明顯,有效地緩解了人民群眾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住房難、生活難等問題,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人民群眾得到了真正實惠。
一是困難家庭學生享受到了同等教育待遇。市財政投入資金約10億元,35.48萬人次學生獲得資助,城市和農村、公辦和民辦、外地和本市學生享受同等待遇,促進了教育公平化和均衡化。
二是就業困難群體獲得了更多就業機會。以培訓促創業、促就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與市場資源配置等形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新型農民培訓達20多萬人次,開發公益性崗位4800個,提供高校畢業生基層特定崗位776個、大學生就業見習崗位182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以下。
三是看病難看病貴得到了有效緩解。實現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全覆蓋,累計補償資金21.3億元;婦女兒童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城鄉醫療救助水平顯著提高,累計救助7萬多人次;惠殘工作推進有序,發放各類補助金7000萬元。
四是低收入老人生活保障不斷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實現了城鄉全覆蓋,發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金17億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養老床位6150張;農村五保、低保等社會保障領域救助標準不斷提高,發放各類資金8億元。
五是貧困家庭住房得到了有效保障。大力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出臺系列指導性文件,為城鄉居民住有所居規劃出清晰的路線,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房9.2萬套、投資194億元;完成2.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有效緩解了困難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六是“三農”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美好鄉村建設投入專項資金3.4億元;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289個,投入資金5.4億元;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行提標擴面,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穩定增收;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提升投入資金10.2億元,鋪設農村公路“村村通”720多公里,在所有鄉鎮實施清潔工程,解決了76.6萬名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472個農家書屋、35個鄉鎮文化站、16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及廣播電視“村村通”全面完成,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農村文化建設實現了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