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國務院各部門密集發聲,就民眾高度關注的諸多重大政策變動表態。人社部稱,降費率不影響社會保險待遇標準;發改委談農民工進城后的融入與生計等問題;商務部稱,菜價回調,肉價漲幅可控;稅務總局細數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工作等情況;證監會表示要嚴查中介機構惡意造假等失信行為等等。
從部門信息公開涉及到的內容看,無論是社保費率,還是房價、菜價、肉價,亦或是營改增,均屬于當下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各級政府操心的中心工作。其實,這些內容此前已醞釀多時,相關信息也多有披露,公眾對此并不陌生。此番再度披露,不僅表明國務院切實推進信息公開的決心,也體現了各部門在權威政府信息發布上越來越“主動”、“及時”。
以降低社保費率為例,此前,已有一些地方做了積極嘗試,人社部門也曾表態支持地方的探索,以釋放市場活力,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結束后的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是可以做的”。4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決定,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但方略既定,并不意味著老百姓沒有擔心,人社部此時明確表態,降費率不影響社會保險待遇標準。可以說,在關系千千萬萬參保人員切身利益的問題上,這樣的聲音消除了疑慮、安頓了人心。
農民工落戶及城鎮化的問題亦是如此。當一項重大決策已經啟動,公眾并不會擔心決策的大方向會改動,而是擔心,諸般德政工程會不會出現“中梗阻”、有沒有可能卡在“最后一公里”,以及,如何經由繁復的行政層級,真正惠及百姓。這些后續的推動、督促工作,固然需要主管部門的不懈努力,但同時,各項工作在推進過程中的信息及時披露,亦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很多時候,一些地方和部門習慣于“關門決策”、“只做不說”,其間不排除刻意低調的務實,卻也反映出有關部門有著由來已久的“公開恐慌”。也即,以往的行政運行往往更習慣“閉合”式的鏈條,盡管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排除“干擾”與“雜音”,卻也不免有著脫離實際的危險。而“全過程”信息公開,則有望讓民眾參與決策及運行,并在此種深度參與中有所矯正。
事實上,任何一項重大決策,若沒有公眾參與,注定行之不遠。非但易使公眾產生誤解或質疑,還給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而正是在政府與民眾的雙向互動中,官意與民意得以最大限度的融合,找到“最大的公約數”。既避免了決策盲目、執行乏力,又緩解并消弭了民眾的怨氣與不理解。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實生活中,在公開政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方面,依然存在諸多不足。比如,信息發布有頭無尾,輿情反饋很難進入決策軌道,被動發布仍多于主動發布,發布過于簡略,缺乏令人信服的事實與解讀,等等。這些問題與困擾的存在,并非信息公開本身的問題,恰恰在于有關方面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徹底,有必要依法依規強化政府信息公開。
特別是,隨著信息公開成為常態,隨之公眾要求公開的期望也將大大增加。如何適應這種訴求,及時、主動公開信息,回應民眾關切,是各級政府與官員必須面對的問題。而當大門已經打開,再關上,或者希望只是開一道小小的門縫,已不再可能。惟有針對公眾關切,主動、及時、全面、準確地發布權威政府信息,方才能解疑釋惑,澄清事實。
李克強總理在早些時候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鼓勵部長們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他說:“如果社會有疑問、媒體有問題,你卻不回應、也不解讀,那就很可能引發更多無端的猜測。要勇于主動面對媒體、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與傳統治理模式相比,現代政府的治理體系最大的好處,正在于公開性。越是擴大開放、廣泛參與、與民互動,就越是能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眾志成城。反之則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