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證券業協會規定,機構參與網下打新必須出具一份詢價報告。因此,研究員會專門撰寫一份新股定價報告分析,介紹公司基本面、同行業公司對比以及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盈利預測模型。
但在具體操作時,他們根本不看這些冗長的材料介紹和盈利預測模型。“我們只看一個數字,就是研究員算出來的發行價。”李勇透露,算出發行價后,投資助理會詢問分管固定收益的投資經理,最大融資量是多少,然后再算出新股申購數量。
對李勇而言,打新已變成一項“程序化交易”的工作,不用研究公司基本面,只要算出價格,然后再看能打多少,報一個價格和數量就行。
這正是當前機構網下詢價的普遍狀態。
“現在的游戲規則就是定價發行。”一位合資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認為,在此環境下,如果機構研究公司基本面,對打新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這同樣來自6月的經驗教訓。彼時,他們計算出新股價格后,提交給投資總監審核。這位總監在研究員算出來的價格基礎上“加了1分錢”,結果導致公司報價集體被剔除。
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有類似案例。
“研究員算了天華超凈的發行參考價是8.49-8.50元,但基金經理認為公司基本面比較一般,沒必要報這么高,給出的報價低于8元,結果新股入圍價就是8.47元。”一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總結,最關鍵因素是精準計算發行價,而非研究公司到底值多少錢。
“如果按照基本面來研究新股價格,絕對是失效的。”一位保險公司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新股發行價并非市場化結果,其最終值多少錢,將由二級市場流通以后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