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和央行近日聯合召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中國征信體系建設將以市場化的征信機構為主導。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更是隔空喊話阿里、騰訊,歡迎他們進入征信體系建設。
前幾個月,筆者在南京作關于互聯網金融話題的報告時直言:目前央行主導的征信系統在建立之初就落伍了,信用數據采集一開始就不全面了,并且征信數據的采集范圍將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代表性,越來越不能全面衡量每一個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真實狀況了。因為,央行征信系統建立之初,直到現在就遺漏或者忽視一個最重要或者說數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的征信項目——互聯網包括互聯網電商、社交媒體、搜索引擎上積累的更加全面的信用狀況大數據。代表企業是:百度、阿里和騰訊(BAT)。
社會商業經濟活動一個大趨勢是,無論法人企業,還是自然人的一切商業活動行為或者說可作為征信數據采集的行為足跡,都在呈現幾何(乘數)速度往網絡上轉移。網購、微博、微信、QQ、百度搜索、互聯網支付、互聯網金融活動包括互聯網理財等,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所有人在所有場合都在低頭盯住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訊息,以至于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所有點擊,都留下了可供追蹤、捕捉、提取、整理和分析的大數據。從這些大數據中,可以整理分析出一個人網絡上的所有信用記錄。
網絡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記錄與線下有著本質區別或者特點。從趨勢上看,網絡上的信用記錄足跡或者數據積累將會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覆蓋面越來越大,覆蓋行業越來越寬。相反,線下數據的自然人和法人企業的數據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最終走到殘缺不全地步。
從采集難度和可靠性看,線下數據采集難度大,人工操作帶來的主觀隨意性影響到了客觀真實性。目前,央行系統采集的數據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的信貸金融數據居多,而這些數據又是落地由人工采集匯集的。不可避免帶來遲報、漏報、誤報等情況。直接影響到采信數據的真實客觀性。而網絡上的所有信用足跡,都是通過大數據程序自動運行采集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準確性是線下采集的數據無論如何都不可比擬的。
最為關鍵的是,網路上采集的采信數據,采信者是根據自然人和法人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主動采集的。采集者占據主動地位。而線下采集的數據是落地人工統計的,相對網絡上的數據往往是稍微被動的。
當然,網絡上通過大數據采集信用狀況的時效性也是線下望塵莫及的。網絡上大數據系統采集數據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就可以得出真實客觀的數據結論結果,而線下統計、上報、分析等繁雜程序使得時效性大大降低了。
潘功勝隔空喊話騰訊、阿里等加入到征信市場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非常緊迫的。否則,中國征信系統一建成就落伍了。同時,明確中國征信體系建設將以市場化的征信機構為主導,這個思路是非常對頭的。在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大部分是以社會征信機構為主。如美國共有各類征信機構200多家,歐洲有40多家,日韓有30多家。這樣才能使得所有征信結果更加客觀和全面,而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征信機構,有利于公平競爭,防止一家獨大壟斷征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