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中國電信4G在16個城市大規模放號,此舉再次引發業界對中國4G發展的大討論,加之,內部人士透露,中國電信4G今年投資將達到400億元,而且這種高規模的燒錢行為至少要持續2~3年,總計規模1000億元,更讓人想入非非的是,電信只是三大運營商中的后起之秀,和老大哥中移動的手筆可能會有層次上的差距。
大躍進 中國電信業的4G迷城
從網絡規劃師、到射頻器件供應商、再到主機站施工隊、乃至做網優運維生意的,無不摩拳擦掌。對于他們來說,中國能否順利過渡到4G時代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要搶占4G網絡鋪設的大好先機,體面的說法是:幫助推中國4G發展,其實,就是跟著感覺發一筆橫財罷了。畢竟,1000億元的投資隨便分點,就能去北京5環內買上兩套房子了。
中國電信的舉動讓全國媒體再次沸騰,高喊:4G時代來了,這口號一喊就是大半年。其實,早在去年12月4日,第一批4G牌照發放時,媒體們就興奮異常地高呼萬歲,但事實上,如果把4G產業比喻成生孩子的話,發牌照和投資計劃擬定充其量只是驗孕試紙上出現了兩道杠,要想真正地獲得新生命,4G團隊還需要一個美妙且痛苦的過程,而具體到中國電信業,首先要討論的話題是:我們真的需要4G網絡嗎?或者說,大躍進地推行4G到底是什么目的。
反骨發展,4G如何改變生活?
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邏輯是:需求催生技術,技術又引導需求。人類不想走路,汽車應運而生;萊曼兄弟幻象如鳥兒般飛翔,飛機出現了,現在,我們可以乘坐飛機穿越廣袤的天空、遼闊的海洋,當然最好不要乘坐馬來西亞的航班。
可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尤其是3G以后的發展卻完全違背了這個規律。自2008年開始,3G網絡建設方興未艾,轟轟烈烈,一些通信類公司招聘時,筆試試卷必備題目:什么是3G,但時至今日,仍然有大量消費者沒有搞明白3G的準確含義,最起碼,我媽就不知道,而且筆者也有一些來自農村的朋友,他們家鄉的主力消費群體基本也是固守在GSM時代,莫說網絡流量、App應用,他們常常因拼音不熟練而放棄短信業務。
誠然,農村或者三線以外的城市,不能代表最主流技術的發展,我們也不能借此否定中國3G網絡的發展,但問題是,通信這種關于民生的產業,理應是惠及全人類的。GSM手機之所以摧枯拉朽、水銀瀉地般地席卷全球每一個角落,中移動還推了個叫“全球通”的業務品牌,究其原因,在于2G手機之于固定電話,是革命性發展,每個通信主體都希望擺脫電話線和電話機地束縛,但3G的優勢在于能提供一個高速傳輸的無線通信環境,相比于2G的革命,這更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
如今風水再回轉,4G的發展面臨同樣地尷尬,不僅普通消費者搞不清楚4G的定義,連專家們都模棱兩可,后來,只能由國際電信聯盟(ITU)重新定義了標準:數據傳輸速度達到100mbp/s的技術,理論上都是4G技術。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是,4G會如何改變生活呢?
從ITU的定義來看,4G技術也屬于演進技術,如果說3G是高速,那么,4G就是超高速,是當前國內主流3G TD-SCDMA的35倍,是3G WCDMA的14倍,總之,4G最核心的特色在于:永不停歇的流量。實驗室中的4G設備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接受高分辨率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而由中移動鋪設完成的首個4G網絡,全面覆蓋京津城際高鐵,實現了300公里時速高鐵場景下的數據高速下載,據說一部2G大小的電影僅需要3~5分鐘。
高速下載、高分辨率、大流量時代,這些聽起來都蠻拉風的,但問題來了,消費者不僅要問:我們真的需要嗎?因受限于屏幕尺寸,再高的分辨率也無法達到電影院的效果,而且據中移動推出的4G套餐來看,下載一部電影比去電影院還要貴。至于說,3分鐘還是半個小時的下載時間,對于一個有閑心看電影的消費者來說,是沒有區別的。
或許,4G的到來會重新構建移動互聯網,我們能隨時隨地享受暢快的網上沖浪,到那時候,我們僅用0.5秒就能打開朋友圈,辦公室亦能收看NBA總決賽直播,而一些物聯網、O2O、移動電商、車載系統也因流量瓶頸的解決變得快速發展,但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演進過程,總之,在消費者徹底厭煩3G,或者資費不能降到平民價格之前,4G是沒有辦法出現井噴式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