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銀行業的“錢荒”催生了大熱理財產品余額寶。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額寶的規模已經達到5741.60億元,較第一季度末增長6%,用戶數量也超過1億。伴隨著余額寶的迅速崛起,天弘基金也順勢成為了國內第一大互聯網理財基金。不過,面對市場降溫和央行頻頻出招,余額寶開始逐漸“退燒”,七天年化收益已經巔峰時期的6.7%滑落至4.18%左右。如今的余額寶,更像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款平臺消費類產品。
余額寶高收益夢破碎背后 刺激消費才是目的
從余額寶誕生之日起,質疑聲就沒有停過。究其原因,主要是當時銀行業的“錢荒”所致。每到年底,各大銀行都會收到相應的存款指標考核,之后他們會催促客戶將錢存回銀行,包括信用卡還款,以及向客戶“攬儲”。然而,余額寶類理財產品卻將零散的客戶聚集起來,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貨幣基金。由于貨幣基金議價較為靈活,可獲得較高收益,導致原本只需支付低額利息的銀行變向提升了“攬儲”成本。
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企業有著高靈活度的優勢。銀行的存款利率長期被政府限制在一定幅度之間,而阿里巴巴則能夠利用平臺優勢和監管缺失,高息攬儲,這也造成了散戶源源不斷地把錢從銀行賬戶轉到余額寶。對于傳統銀行業來說,顯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為了迎戰余額寶類產品,各大銀行不僅推出了類似的理財產品,還出臺規則限制其發展。例如,招行6月推出的與招商基金招財進寶貨幣基對接的“朝朝盈”,以及渤海銀行的“添金寶”。今年3月,工、農、中、建四大行陸續下調支付寶快捷支付額度,建行、工行用戶每日購買余額寶額度從5萬元下降為5000元,每月限額均下降至5萬。中行、農行用戶每日購買余額寶額度從5萬元下降為1萬。此外,隨著監管部門將收回銀行間市嘲提前支取不付罰息”的紅利和銀行設置轉賬限額,余額寶類產品的收益率也開始回落。
分析師預測,從7月中旬到8月初,余額寶的收益率將會在4.0%左右徘徊,8月初或將跌破4%。另據數據顯示,雖然余額寶的用戶數量和交易規模并無降低,不過卻顯現出了增長乏力的頹勢。截至6月30日,余額寶的資金規模較Q1僅增加330億,而這一數字在上季度還是3560億,已經呈現10倍減少。此外,新增用戶數也大幅放緩,第二季度增速僅為20%。
這也難怪,畢竟余額寶本質上并沒有創造出新的產品,只是改變了銷售渠道,更沒有繞開銀行體系的監管措施。其只是把錢從銀行賬戶里轉走,通過貨幣基金繞一圈又以大額存單存回銀行。也就是說,余額寶沒有改變金融的屬性。對于老百姓來說,他們關心的只是有沒有高收益,否則就毫無吸引力。余額寶作為一款現金管理工具,長時間保持不合理的高收益肯定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