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與法制體系
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你可以發現同類貨品的價格“如出一轍”,商品價格統一性非常高。
“日本市場對銷售價和促銷等都有很嚴格的規范,而且商業還可按照業態和經營時間的不同而細分,各自做好自己的細分市場即可,不會惡性競爭。然而中國零售商市場尤其是賣場超市業態比拼的就是價格,因此惡性價格戰屢見不鮮,零售業者毛利率很低,這幾年有些賣場的凈利潤可能不到5%,這讓零售業者很難依靠銷售差價獲利,于是業者就更多依賴各類收費來賺錢。”在一家大型國有零售集團擔任管理層數年的沈先生告訴記者。
他考察過不少海外零售項目,在海外市場對于銷售價格有規范的統一化處理,不太會同一種商品的銷售價格差別太大,而各個商家因為渠道和本身市場占有率不同而能拿到不同的進價,因此能力越強的零售商則獲得越低進價,但各商家給予消費者的銷售價基本一樣,零售商根據各自能力來賺取銷售差價。
那么,中國市場零售業者就不能依靠銷售差價盈利嗎?諸多業者給出的答案是:難!
沈先生透露,除了上述價格戰拉低銷售額之外,各類成本的上漲也拉低了零售業者的利潤,這促使商家更變本加厲地以收進場費這類“灰色方式”來填補業績。
“還有個關鍵點是信用體系,比如在海外市場,進價是個商業機密,各家可能不同,這就看各自的談判能力,一旦簽署合同則會隨附一份保密合同,只要簽署了保密合同則會保密到底。但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什么秘密,就算說好了保密,結果各個商家的進價也很快就會被對手知曉,于是對手就會以此為難供應商,要求給同樣的進價,同樣的進價再加之價格戰則各個商家要依靠進銷差價賺錢就非常難。于是各商家獲利多少就要比拼誰收費更多了。”沈先生無奈地說。
讓供應商們頭痛的除了收費,還有一大問題就是拖欠貨款,在業內,除了大潤發等少數零售商在付款方面的口碑不錯之外,大量的同業者都被供應商“吐槽”有拖欠貨款的經歷。
“一般而言,貨款支付是在銷售貨物之后大約1~3個月,這叫賬期,可是零售商為囤積更多貨款,甚至有過分的業者會將大筆囤積貨款用于開辦新店,于是造成零售商屢屢拖欠供應商貨款,但因供應商處于劣勢地位,即便遭遇貨款被拖欠也只能有苦自己吞。我們很多中小供應商的資金實力不強,若拖延期超過半年,那我們的資金周轉就成問題了。”張明說起拖欠貨款,顯得頗為苦惱。
而在海外市場,這一切又有所不同。丁浩洲表示,歐美很多區域市場的貨款結算都是通過銀行信用體系進行,比如以應收賬款貼現方式運作等,這種模式下,一旦零售商拖欠貨款則等于影響了自己在銀行體系的信用度,所以沒有零售商敢拿自己的信用和品牌形象“開玩笑”。
“此外,歐美的法制體系比較健全和嚴格,對‘灰色收益’管理很嚴格,稅收制度很完善,亂收費根本無法操作,一旦被發現,則有關部門對業者的罰款極高,甚至可到傾家蕩產的地步,極少有人會冒險亂收費。相比之下,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那么嚴格,亂收費屢禁不止。”丁浩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