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難題
政府出臺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但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兼顧受政策影響的不同群體的利益,還要防止不同群體由于信息不對稱在同政府的博弈中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所以,政府在制定很多政策時難免會有所失誤。
在調查中本報記者發現,不同群體對同樣的政策反應是不盡相同的。比如政府出臺機動車限牌和根據尾號限行政策,意見最大的是政府突然宣布限號限牌。不過,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一部分人大量囤積機動車號牌來獲益,但由于缺乏合理評估,政策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
對于通過限牌來限制機動車增長,通過限號來控制機動車流量,也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認為這項政策出臺不合理,一些人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政府完善公共交通體系上沒有配套政策出臺。天津的楊先生認為,限號、限行對他這樣以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來說影響并不大,但是限行后出租車更難打了,地鐵、公交更擁擠了,在這些方面政府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楊先生認為,這顯然是政策出臺前,沒有進行合理系統的評估,很多問題沒有考慮清楚就匆忙出臺。
再比如日前實行的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政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但這一政策在施行后卻遇到了很多問題。本報記者在對一些網店店主的采訪中了解到,如果商家無條件執行這一政策,就會面臨成本大幅上升,從而造成銷量下降。而如果不認真執行這一政策的店家,又會面臨被投訴的風險。所以在這項政策實行后,出現了某些電商縮水執行或有條件執行該項政策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的投訴不降反升。
而自來水、天然氣等資源性公共產品的價格調整政策,政府希望一方面通過價格來調節資源的使用,提高社會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減少公共資源提供企業的虧損,使其能夠更好地提供服務。但由于價格機制不透明,就會被很多民眾認為是單純的漲價。
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國的公共政策在出臺之前,需要進行科學、系統、透明的評估,考慮更多群體的權益,才能讓政策更好地服務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