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想賺世界杯的錢。而從總量上看,每一屆世界杯最大的受益者無外乎是國際足聯和世界杯舉辦國。本屆巴西世界杯,國際足聯的收入構成開始從“721陣型”向“6+4陣型”轉變,不變的是這個體育托拉斯依然賺得盆滿缽滿。而東道主巴西則多少有些尷尬。由于南非世界杯后的4年中經濟明顯滑坡,很多人認為巴西想借世界杯實現逆襲,但砸下重金之后能否如愿還不得而知。
國際足聯的大買賣
世界杯是一道經濟大餐。從近期中國網友曬出的赴巴西觀賽的花費單就可見一斑。
一個名為崔迅的珠海女球迷,為去巴西看世界杯拿出了7萬元的預算。賽事還未過半,她花在機票、球票和住宿上的費用已經接近5萬元。還有一個流傳頗廣的帖子包含了兩個版本,自力更生版的預算為6萬多元,土豪版為將近40萬元。
有媒體則這樣形容中國人到巴西后的消費。一頓麥當勞120元,一件球衣1500元,貧民窟附近的酒店上千元一晚。吃、穿、住、行費用相當于國內的二到三倍。
這海量的銀子都流到了誰的腰包里?
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國際足聯(FIFA)和舉辦國巴西。如果單獨計算觀賽旅游者的花費,國際足聯獲得的是門票收入,巴西獲得的是航空、酒店、餐飲、旅游等消費收入。
然而,這兩大投資方的收益決不僅限于此。尤其是國際足聯,它已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非營利組織,更被業界譽為是“跨國的體育托拉斯”。
一直以來,人們習慣用“721陣型”來解析國際足聯的收入構成,也就是70%的收入來自包括世界杯在內的各項賽事的媒體版權收入,20%來自包括商業贊助在內的市場經營收入,剩余10%為門票以及特許經營商品的銷售收入。
但不久前,國際足聯CEO杰羅姆·瓦爾克對此有了新的說法,即“6+4陣型”。瓦爾克表示,在國際足聯和世界杯整體收入中,門票和特許經營商品銷售收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而媒體版權收入不斷提升,估計能占到國際足聯4年世界杯周期整體收入的60%到65%,市場營銷收入的比重在35%至40%。
國際足聯賣給各國媒體版權的具體價格不得而知,但其他進項的收入已經令人驚嘆。有媒體稱,本屆世界杯吸引了阿迪達斯、阿聯酋航空、索尼、現代、可口可樂、Visa、麥當勞、百威啤酒等國際大牌贊助商,國際足聯僅從這些公司收到的贊助費就超過13億美元。另外,本屆世界杯比2010年南非世界杯門票價格高出10%,而南非世界杯門票總收入為2.72億美元。
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從南非2010年世界杯到巴西2014年世界杯的4年周期里,世界杯為國際足聯帶來的整體收入將在40億美元左右。而國際足聯為此次巴西世界杯的支出約在20億美元,主要包括冠軍獎金、賽事組織、電視轉播設施等方面的花費。如此一算,世界杯對于國際足聯來說絕對是個賺大錢的買賣。
早期的世界杯,還沒有贊助商的概念。舉辦世界杯的費用都由主辦國承擔,國際足聯只是單純的賽事組織者。尤其是世界杯早期時遇上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三任國際足聯主席雷米特主要致力于用足球將全世界聯系起來,摒棄戰爭,實現和平。
直到1974年國際足聯第七任主席喬·阿維蘭熱上任,世界杯正式進入了商業化運作的歷史時期。阿維蘭熱靠自己的人脈打通了阿迪達斯和可口可樂公司,以售賣商業贊助的形式給當時陷入財政困境的國際足聯賺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的美國世界杯被認為是阿維蘭熱時代足球商業化的巔峰之作。阿維蘭熱在獲得大量商業贊助之外,還找到了一條更快捷的賺錢路子,那就是售賣世界杯的電視轉播權。可以說,現今的國際足聯收入構成就是上世紀90年代確定的模型。